贵州地理

第一节 自然位置

字体:16+-

一、贵州在西南地区的战略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E103°36′~109°35′,N24°37′~29°13′,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是一个距南海较近的内陆山区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km,南北宽约509km,总面积为17.62×104km2。贵州地势自西向东呈高、中、低三级阶梯分布,西部海拔1600~2800m,最高点赫章县韭菜坪海拔2901m;中部海拔1000~1800m;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海拔在500m以下,最低点的黎平县水口河海拔为148m。

二、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贵州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1.9%,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其中喀斯特面积占所在县(市)国土面积的50%以上者,达到79%。喀斯特分布的县(市)比重之高,在全国也罕见。因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贵州是中国的“喀斯特省”。

贵州喀斯特作用强烈,水文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表峰林兀立,峰丛耸立绵延,溶丘波状起伏与盆地、谷地相嵌,洼地、漏斗、落水洞星罗棋布,石芽、溶沟在地表随处可见,还有奇特的天生桥、穿洞等喀斯特特有的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表形态极为发育,地形比非喀斯特山地更为破碎,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形态以溶隙、溶洞为主,在全国最长洞穴排序中,贵州省有6个洞穴居前10名之列。居全国长度之首的绥阳县双河溶洞,实测长度已超过100km。大于2km长的地下河约1130条,分别占中国南方五省地下河总数的38%,地下河总长度的47%。

三、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

贵州省内除黔西北海拔1700m以上,黔北大娄山1500m以上,黔东梵净山1400m以上以及雷公山1600m以上的地区属暖温带至中温带气候外,其余广大地区均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多阴雨,少日照,雨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光、热、水年度变化基本同步,气候地域差异大。

全年降水丰富。省内各地年均降水量在850~1600mm,其中大部分地区为1100~1500mm,年相对变率为8%~18%。各地一年中的雨日为150~220d,其中西部较多。

纬度较低,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各地平均气温一般为8℃~20℃,无霜期260~280d。大部分地区年均积温在4500℃以上,以南部罗甸的6466℃为最高,黔西北等暖温带至中温带山地积温小于3500℃,局部地区小于2200℃。光能最多的是西部和南部地区,全年平均日照数为1400~1700h,日照百分率为30%~40%,总辐射量为105kW/cm2左右。光能最少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年平均日照数不足1200h,日照百分率在26%以下,总辐射量不到80kW/cm2,比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和云南要少,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都是低值区。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贵州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出现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四、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在长江上游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省70个市(县、区)13.3×104km2被纳入工程范围。至2010年工程总投资已达25亿元。工程实施10多年来,工程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509×104m3,对5.26×106亩[1]森林进行了有效管护。建设公益林7.26×105hm2。工程区森林平均每年涵养水源总量约1393×108t,减少水土流失约9265×104t。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珠江流域18个工程县营造林4.77×105hm。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1.22×106hm2。贵州省林业厅还分别在关岭、盘县等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植被恢复治理试点。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投入1805万元完成试点建设任务2.06×106hm2。

据初步统计,全省共完成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6.67×105hm2。试点区森林覆盖率正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物种多样的生物王国

贵州特殊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过渡性,造就了贵州省森林植被类型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区系成分的复杂性。

贵州维管束植物组成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点,从南亚热带到暖温带性质的物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而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居全国第4位。全省维管束植物共有310科,1760属,8336种(包括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4科,153属,916种(包括变种),裸子植物10科,31属,70种,被子植物246科,1576属,7350种。

全省共有野生珍稀濒危植物404种,隶属于56科,142属,包括蕨类植物7科,8属,11种,其中以桫椤科2属,4种为最;裸子植物7科,16属,29种,其中以松科6属,13种为首,其次是红豆杉科3属,7种;被子植物42科,118属,363种,以兰科75属,263种居首,其次是木兰科,7属,17种。贵州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的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51种,自然分布的有宽叶水韭、贵州水韭、贵州苏铁、银杏、梵净山冷杉、银杉、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掌叶木、伯乐树、异形玉叶金花、辐花苣苔16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03种,贵州有56种。

贵州丰富的物种资源为植物资源多样化利用奠定了有利的条件。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药用植物有近4000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享誉国内外的“地道药材”有32种,其中天麻、杜仲、黄连、吴茱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野生经济植物中,以纤维、鞣料、芳香油为主的工业用植物有600余种,主要有杉木、松木、泡桐、青冈、栎类等;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的食用植物有栗类、青冈子类、胡桃、刺梨等200余种,其中刺梨、猕猴桃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潜力。另外,还有可供绿化、美化以及抗污染、改善环境的植物240多种。

根据《贵州野生动物名录》(2003年版)记录,贵州迄今有陆生、水生野生动物24纲,117目,782科,11442种(亚种),其中哺乳纲9目,29科,141种,鸟纲18目,57科,509种(亚种),爬行纲2目,14科,104种(亚种),两栖纲2目,10科,74种(亚种),鱼纲6目,19科,225种,昆虫纲27目,413科,864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林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