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经济位置

字体:16+-

一、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之一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优势与丰富的能源相结合,为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丰富的水能和煤炭资源在地域上紧密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为实施“西电东送”提供了保障。

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1874.5×104kW,居全国第六位,平均每平方千米拥有水能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三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长江以南10个省区保有储量的59%,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五位,有“江南煤海”之称。每年向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区提供商品煤500多万吨,仅次于山西、河南、黑龙江、宁夏,为江南最大的煤炭输出基地。

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有40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22种列全国前1~3位。汞、铅、锌、铝、锑、钛等矿产的开采和冶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汞、铝、钛、工业硅的产量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

二、西南地区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一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贵州仍处于滞后的地位,存在经济总量不大和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不高“两大主要矛盾”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科技创新能力弱,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全省共有26个贫困县,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生产总值的1.6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不含港澳台)居第26位;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位居31位。2009年,贵州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8,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上落后于全国15年左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化率为33.81%,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15个百分点,是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

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对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安定,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全国生产力战略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过程中,贵州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交通地位,为经济开发和经济联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全省88个县全部通高速公路,省内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年底,贵州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04km,路网密度以国土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千米达到89.6km,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2022km,在建里程达2555km;乡镇通柏油路率达99.1%,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45%。

贵州已有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以及铜仁机场、兴义机场、黎平机场、荔波机场、遵义新舟机场、毕节机场、黄平机场、六盘水机场8座支线机场,新建的机场还有茅台机场。目前已开辟近40条航线,辐射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成都、昆明等全国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时还有飞往泰国曼谷的航班。

省会贵阳是中国西南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川黔、贵昆、湘黔、黔桂4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电气化程度居全国之首。贵阳火车站是全省铁路客运中心;贵阳火车南站是铁路干线货运列车的汇集点,它既是省内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也是中国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日编组能力为8000辆,建有国际集装箱货场。铁路货运站还有贵阳东站、贵阳北站、贵阳西站。

内河航运重点整治了乌江、赤水河、红水河等航道。目前内河通航里程已达3563km,航运货物周转量达到14.23×108t·km,旅客周转量达到5.15×108人·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