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辉煌的史前文化
贵州是人类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贵州发现了80多处石器时代遗址,几乎每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在贵州都可以找到代表。具有突出代表性的遗址有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普定穿洞、六枝桃花洞等遗址。已经发现和发掘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极具说服力的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的化石,学术上分别将他们命名为桐梓猿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等。
1964—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教授及贵州省的考古工作者,对黔西观音洞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石器4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它与山西西侯度、北京周口店鼎足而立,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化类型。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遗址,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全国数量并不多,南方更是寥若晨星,而贵州却发现了三处: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和盘县大洞。盘县大洞总面积超过8000m2,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试发掘和正式发掘,获人牙化石4枚、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石万余件及一批灰烬、灰屑等。
除了拥有许多占有重要地位的典型遗址之外,贵州古人类的旧石器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锐棱砸击法”。西藏、四川、台湾、广西、广东都有使用这种由打制方法制作刮削器及少量的砍砸器的遗址,但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锐棱砸击法的首创者是“水城人”,在水城硝灰洞中,发掘了56件石制品,有石锤2件,石片33件,刮削器5件,另有16件难以分类。
二、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是民族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17个少数民族群众世居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贵州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别具特色,包括谚语诗歌、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剧及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据不完全统计,已搜集整理的民族古籍有5000多万字,已公开出版的有近100种、3000多万字,比较重要的是《苗族古歌》、《布依族古歌》、《侗族大歌》、《西南彝志》等。少数民族文字“水书”有水族“百科全书”之称,2003年3月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除了文本民族文献以外,还有用简易符号记载和以语言代代相传的口碑民族文献。戏剧主要有傩戏、布依戏、侗戏、花灯戏等,其中傩戏被视为戏剧研究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