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特点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蒋志刚等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从生物多样性概念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4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一)贵州的生物多样性
贵州地处青藏高原东侧、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地表崎岖、破碎。贵州处于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土壤、生物等类型复杂多样,为不同生态特性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条件,使贵州成为我国动植物区系复杂且具有明显过渡性、交错性的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1)植物多样性
全省维管束植物共有310科,1760属,8336种(包括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4科,153属,916种(包括变种),裸子植物10科,31属,70种,被子植物246科,1576属,7350种。
在贵州的植物宝库中,有的种类分布极其局限,在国内其他地方都没有分布,仅仅见于贵州,成为“贵州特有植物”,而分布于喀斯特地区的贵州特有植物更是种类繁多,如贵州苏铁、荔波鹅耳枥、岩生鹅耳枥、石山桂、荔波蚊母树、贵州石楠、石山新木姜、黔鼠刺、石山胡颓子、石生鼠李、贵州槭、贵州金花茶、贵州石蝴蝶、灰岩生苔草、贵州鹤顶兰等。其中许多仅生长于喀斯特地区,证明了贵州的珍稀植物资源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在众多野生动植物中,有一些物种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而目前处于种群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根据《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贵州省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异形玉叶金花、掌叶木、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15种,占全国同类保护植物总数的23.4%;Ⅱ级保护植物有苏铁蕨、桫椤、小黑桫椤、光叶小黑桫椤、黑桫椤、齿牙黑桫椤、金毛狗、水蕨、扇蕨、中国蕨、翠柏、福建柏、柔毛油杉、广东松、黄杉、短叶黄杉、秃杉、云南金钱槭、金铁锁、十齿花、黄檗、连香树、半枫荷、四药门花、香樟、润楠、闽楠、滇楠、楠木、格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任木、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西康玉兰、香木莲、大叶木莲、峨嵋含笑、水青树、红椿、毛红椿、香果树、喜树、榉树、柄翅果、富宁藤、伞花木、龙棕、马尾树等,占全国同类保护植物总数的26.5%。重点保护植物的分布以黔南州最多,共有40种;其次是遵义和黔东南州,分别为31种和30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2.5%和41.1%。重点保护植物较少的是安顺、六盘水和毕节,其重点保护植物分别为11种、13种和14种。
(2)动物多样性
贵州省有脊椎动物1056种,其中兽类209种,鸟类478种,爬行类105种,两栖类63种,都排在全国的前几位。其中有许多珍稀动物,如黔金丝猴、黑叶猴、猕猴、黑颈鹤、白鹃等。据统计,2004年贵州省有鱼类202种(含亚种),分别隶属于6目,20科,98属,其他水产养质资源有大鲵、鳖、虾、蟹、螺蚌等数百种。根据云南、广西环境状况公报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数据点所提供的各省区脊椎动物种类数据,贵州省的兽类物种丰富度仅次于云南、四川。物种密度为834种每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和海南;而爬行类动物仅次于广西、云南(表9.1)。
表9.1 贵州脊椎动物种数统计及与临近省份和全国的比较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贵州省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黔金丝猴、云豹、豹、华南虎、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黑颈鹤、白头鹤、蟒14种,占全国同类保护动物的13.1%;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獭、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林麝、斑羚、白琶鹭、黑脸琵鹭、凤头鹃隼、鸳鸯、蜂鹰、鸢、苍鹰、褐耳鹰、赤腹鹰、凤头鹰、雀鹰、松雀鹰、草原雕、白腹山雕、白尾鹞、鹊鹞、蛇雕、小隼、游隼、燕隼、红脚隼、红隼、红腹角雉、白鹇、勺鸡、白领长尾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灰鹤、棕背田鸡、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红角鸮、领角鸮、毛脚鱼鸮、褐林鸮、灰林鸮、长耳鸮、短耳鸮、长尾阔嘴鸟、蓝翅八色鸫、山瑞鳌、大鲵、细痣疣螈、贵州疣螈、虎纹蛙、胭脂鱼、金钱鲃、拉步甲等68种,占全国同类保护动物的29.6%。
(3)菌物多样性
贵州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菌物。根据吴兴亮的统计(2000),贵州大型真菌种类有966种,隶属44科,202属。已描述的野生食用菌有243种,药用菌有186种,毒菌有67种,其中的许多种类属于外生菌根菌。尽管不同作者描述的上述数据有差异,但贵州菌物资源十分丰富乃是不争的事实。贵州近年来描述、发表冬小包脚菇、任氏灵芝、高盘灵芝等菌物新种、中国新纪录数十种。个别种(如冬小包脚菇)非常罕见,迄今仅在贵州被发现。此外,贵州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如息烽和石阡温泉中的高温微生物资源,特有的诸如茅台酒酒曲微生物资源,洞穴诸如织金洞、龙宫洞微生物资源,能对磷矿、金矿、汞矿以及煤矿进行作用的微生物资源等。
2.遗传多样性
贵州作为遗传多样性的省区之一,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为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以及生产利用的需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作物类型和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贵州有500多种食用植物,40多种农作物,100多种蔬菜,127种果树,500多种菌类。素以“地道药材”之乡著称的贵州,有药用植物3700多种。喀斯特高原饲用植物也异常丰富,有1800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优良栽培牧草在贵州都有野生种分布,饲用价值高的优良牧草200种以上。贵州人工栽培的动植物种类繁多,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栽培植物几乎应有尽有,还有一些热带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类型和品种,具有丰富多样的遗传种质资源,农业资源品种近6000个,其中有不少珍贵品种。
以柑橘这一典型的亚热带果树为例,贵州主要的柑橘类果品有红橘、甜橙和柚子。每一种都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如惠水的川橘、红橘、金钱橘,兴义的大红袍,罗甸、毕节、晴隆的甜橙、夏橙等。此外,其他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也层出不穷,如金沙油菜、绥阳辣椒、余庆苦丁茶、开阳富硒米和富硒茶、惠水黑糯米、大方野天麻以及新开发的抗低温高产杂交稻新品种“金优431”等。
喀斯特地区的畜牧业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优良、独特的地方品种。其中,关岭牛,黔西马,可乐猪和贵州黑、白山羊是其中的佼佼者。关岭牛即关岭黄牛或盘江黄牛,是贵州肉役兼用型的优良地方品种,因主产关岭县而得名,在黔中、黔西南及六盘水等喀斯特发育的十余县市均有分布。黔西马即贵州马,早在唐宋时期就闻名天下。历代王朝兵马之中,西南山地马和蒙古马一直是两大支柱,而黔西马则是山地马的优良品种之一。至今,黔西马在西南马中的数量仍占有较大比重,它主产于贵州喀斯特发育的毕节、安顺两地,也分布于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及黔南州部分地区。可乐猪是产于黔西北乌蒙山区的放牧型猪,中心产区在赫章、威宁等地,尤以赫章可乐为最,故得名,是黔西北喀斯特高原山区的当家猪种。贵州黑、白山羊是喀斯特地区重要的草食牲畜。贵州黑山羊主产于威宁、赫章、水城、盘县等西部喀斯特高原山地,也广泛分布于北部及安顺的喀斯特丘陵山地。贵州白山羊则主产于东北部的沿河、德江、思南、桐梓、务川等地,也广泛分布于遵义、铜仁等地的喀斯特丘陵山地。此外,还有威宁黄牛、思南黄牛、贵州黑白花奶牛、黔北黑猪、黔北麻羊、三穗鸭、兴义鸭、威宁鸡等。可见,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是研究中国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开发动物遗传资源的一个重要区域。
(1)粮食作物
地方品种和贵州省育成种近5000种。其中,稻类2706种,小麦106种,玉米637种,大麦59种,高粱17种,甘薯5种,马铃薯80种,大豆405种。
(2)经济作物
贵州省经济作物中有油菜244种,烟草129种,茶树17种,棉花19种,麻155种,甘蔗及近缘野生种78种,花生30种,小宗油料作物19种。
(3)果树
贵州本地果树有甜橙90多种,柑橘70多种,柚子10多种,枇杷10多种,梨130种,苹果100多种以及桃、李、杏、樱桃、柠檬、葡萄、香蕉、菠萝、柿子、芒果、橄榄、荔枝、龙眼、板栗、核桃、银杏、石榴、草莓、刺梨、杨梅、猕猴桃等。
(4)畜禽等驯养动物
贵州省优良地方畜禽品种有32个,培育品种2个,引进驯化品种2个。编入《中国畜禽品种志》、《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的28个地方良种有黔西马、三穗鸭、可乐猪、思南黄牛、从江香猪、贵州黑白花奶牛、考力代羊、苏白猪等。纳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的还有威宁黄牛、贵州水牛、关岭花江黄牛、黔北黑猪、黔东花猪、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威宁绵羊、兴义鸭、威宁鸡、矮脚鸡、高脚鸡、从江小种鸡、赤水鸡、贵农黄鸡、平坝灰鹅、天柱番鸭等名优品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根据《贵州植被》、《贵州森林》、《贵州草地》和《贵州湿地》等基础资料的研究和归纳,贵州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类型。同时,还有由喀斯特地貌演化成的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如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喀斯特淡水生态系统、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等。
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贵州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针叶林生态系统、阔叶林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灌木林生态系统和经果林人工生态系统,每大类型下又可依据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类的不同细分为不同层次的次级生态系统。全省主要的中级(群系或群系组)森林生态系统共计91个。其中,针叶林生态系统18个,占总数的19.8%;阔叶林生态系统37个,占总数的40.6%;竹林生态系统10个,占总数的11%;灌木林生态系统12个,占总数的13.2%;经果林生态系统14个,占15.4%。
贵州草地生态系统多具次生性,即草地多数为森林植被反复遭破坏后形成。根据草地发育的地形条件和植被特征,可将贵州草地划分为5大类:山地丘陵草地、山地丘陵灌木草地、山地丘陵疏林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和河漫滩低地草甸草地。各大类之下再根据草地的优势种的不同,细分为36个次级类型。其中山地丘陵草甸为主要大类,共分14个类型,山地丘陵灌木草地有8个,山地疏林草地有7个,山地草甸草地有4个,河漫滩草甸草地有3个。
贵州湿地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又可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泉水湿地和沼泽草甸湿地4类,包括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8个水系,主要有长江流域的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乌江,沅江和珠江流域的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各水系的支流众多,全省河网密度平均为0.56km/km2,河流湿地极其发育。湖泊湿地在贵州相对较少,天然湖泊主要是一些喀斯特湖泊,如威宁草海,安龙绿海子、黔西雨朵大海子、沙窝龙场海子等常年性湖泊和贞丰这年海子等间歇性湖泊。沼泽湿地分布较少,多在山体中上部局部地势低洼地发育形成,如东部的梵净山九龙池沼泽、雷公山雷公坪沼泽;中部龙里五里坪草场、高坡云顶;南部斗篷山、都匀螺蛳壳、惠水龙塘山;黔西南龙头大山、安龙仙鹤坪等地都有零星分布。泉水湿地以各种喀斯特大泉和地下河出口处为主,也有部分地热泉(温泉),黔北和黔中分布较为集中。人工湿地中以各地大、中、小型水库为代表,全省有各类水库2000多个,总面积超过4×104hm2。此外,人工湿地中的水稻田也较重要,其面积大,分布广,尤其在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一带在耕地中所占比重很大,可超过70%;在安顺、贵阳等地势平缓地带,水田也占耕地的30%~40%。
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均为草本类型,作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依据生境特点的不同,分为旱地生态系统和水田生态系统两大类,再根据作物组合和熟制的不同,又可细分为10个组合型。
4.景观多样性
贵州的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地貌景观、喀斯特水体景观和绿色喀斯特景观的多样性几个方面。
(1)地貌景观
贵州的地貌景观主要有以乌江,南、北盘江深切河谷沿岸等为代表的高原峰林、峰丛景观;以花江(北盘江下段)、马岭河(南盘江支流)、猫跳河(乌江支流)及六冲河(乌江上游)等为代表的峡谷、嶂谷景观;以绥阳双河洞、织金打鸡洞、黎平天生桥、荔波大七孔天生桥为代表的溶洞、天生桥、深洼地(漏斗)等景观。
(2)喀斯特水体景观
喀斯特水体景观主要是以兴义马岭河、施秉杉木河、荔波水春河和贵阳花溪河为代表的河流景观,具体包括以中外驰名的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瀑布群为代表的瀑布景观,以黔中高原面上的红枫湖(水库)、兴义马岭河下游的高峡平湖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库)景观,以息烽、石阡、金沙、兴义、茂兰等地为主要代表的泉水景观,安顺龙宫、贵阳天河潭等为代表的地下河景观。
(3)绿色喀斯特景观
绿色喀斯特景观有以施秉云台山、贵阳香纸沟、麻江天星桥等为典型代表的峰丛山地森林景观,以龙里猴子沟以西的五里坪为代表的山岭草原景观和以威宁草海为代表的湖沼植被景观。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环境类型多样,物种高度丰富
贵州地理类型复杂,地势高差显著,气候、土壤多样,使贵州的生物物种高度丰富。贵州有维管束植物310科,1760属,约8336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4科,153属,916种(包括变种、变型及2杂交种);被子植物246科,1576属,7350种。贵州的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1056余种,贵州是中国爬行类动物最多的省区之一,共有爬行类105种,在已报道的省区中,仅次于广西、云南,占全国总种数的28%;有兽类209种,仅次于云南、四川,占全国总种数的36%。
2.特有属、种较多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自然历史悠久,加之地理位置偏南,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北方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较少。因此,起源于大陆及华南台块的一些种类得以保存,其中有不少是中国特有植物。贵州具有相当丰富的特有属,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四川。我国的4个特有科——杜仲科、钟萼木科、银杏科及从木兰科中分出的珙桐科贵州都有。贵州的特产植物有280余种,占贵州种子植物总数的5.6%。贵州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共有中国特有属62个,占中国特有属的24%。贵州动植物特有种属中,尤为人们所注意的产于喀斯特地区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包括贵州苏铁、杜仲、三尖杉、黑叶猴、恒河猴、大鲵等。
3.区系起源古老
贵州在地史上自三叠纪末期脱离了海浸的历史,比较稳定地成为陆地,为高等陆生生物的发育、繁衍和进一步分化,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很多起源古老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到了第四纪全球性冰川气候到来时,由于贵州所处的纬度较低,加之今贵州省的山地地貌特征,使冰川的发育形成典型的山岳冰川,仅在少数局部地区受到冰川的直接侵蚀。因而,一些起源古老的植物得以在较好的局部环境中幸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地球沧海桑田的活见证。例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贵州省有6个科。喀斯特地区著名的贵州苏铁、罗汉松、三尖杉及动物中的大鲵等都是古老孑遗的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十余个万亩大坝成为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西部的喀斯特高原草地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草场,广阔的喀斯特丘陵培育了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山地成为经济林产品的重要基地。贵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植物800余种。世界著名的优良牧草贵州均有野生种分布,饲用价值高的牧草不下200种。喀斯特地区主产的杜仲、乌桕、油桐、漆树、核桃、刺梨等经济林木和野生果品以及柏木、青冈、樟、梓、楸等用材树种,为贵州绿色工程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贵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省份之一。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贵州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和受威胁种。全省受威胁的种子植物共有89科,402种,约占全省种子植物总数的8.1%。其中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共84科,342种,占全省受威胁种子植物种类的85%,足见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受威胁的严重程度。贵州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种子植物有70种(不包括兰科),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贵州苏铁等14种。其中,银杉、贵州苏铁、珙桐等在喀斯特地区分布。贵州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其中黑叶猴的主要栖息地和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均属喀斯特地区。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森林长期超量砍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导致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丧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栖息地被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贵州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食物、药物、能源、生产原料等,而且改善了贵州的生态环境,对建立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要求我们必须立即开展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有效的保护行动和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造福子孙后代,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与途径
国际公认,21世纪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期,而珍稀濒危物种应被纳入优先保护之列。保护的目标是通过不减少基因和物种多样性,不破坏重要的生境和生态系统的方式,尽快挽救和保护濒危的生物资源,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1.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我们必须善待地球、善待自然,不能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为发展模式;不能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发展的目标和推动力;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强调后代人享有与当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增强环境道德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共同维护地球家园,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公约涉及面很广,包括各国政府的承诺、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主权、应采取的措施、技术转让与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和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该公约后,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因此,我们要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2.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制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政策
为保护生物资源,贵州省先后制定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一系列规定。另外,贵州省还制订了《贵州21世纪议程》和《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使贵州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3.应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大力兴建保护区,做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工作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其最大作用是保护各种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各种有价值的自然遗迹。贵州喀斯特地区一些物种有些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且对生境有特殊要求,一旦迁离原生生境便无法存活或生长状况不佳,对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截至2009年年底,经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批准,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30处。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实施易地保护的一种方式。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贵州省建成有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园、龙里林场珍稀树种植物园、贵州省药用植物园、贵阳市林业绿化局植物园、黎平县东风林场植物园等近10个植物园;贵州省野生动物园、黔灵山动物园、遵义市动物园、贵州省野生动物急救中心等动物保护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优良农作物品种收集园、杉木优良品种收集圃、马尾松优良品种收集圃等基因保护基地。
三、贵州主要自然保护区建设
1.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N27°49′50″~28°01′30″,E108°45′55″~108°48′30″。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总面积41900hm2。197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之一。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区内有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珙桐林等44个不同的类型。特别是珍稀孑遗树种珙桐,除有大量零星分布外,还有13个分布成片的珙桐林,总面积超过80hm2,是当今世界珙桐最集中的野生分布区。另外,梵净山冷杉不仅是梵净山的特有树种,也是研究古生物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梵净山区内植物种类20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区内有野生动物1004种和4个亚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和4个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种,昆虫类6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藏酋猴等29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仅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宝”。
2.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南面与广西毗邻。N25°09′20″~25°20′50″,E107°52′10″~108°05′40″,面积2.13×104hm2,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通过,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区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为430m。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且形态多样,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盆地、峰林、峰丛等。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体现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神奇特色。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所特有的。
茂兰保护区以保护和管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水文地质、森林生态、森林群落类型等提供了自然平台。
茂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存于其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森林覆盖率达87.3%。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43科,501属,120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特有种25种。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1种,鸟类200余种,鱼类39种。脊椎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150余种为特有种;蜘蛛130余种,特有种7种;陆生贝类50多种,特有种2种。大量的洞穴动物和土壤动物新种也被逐渐发现。1990年,来自8个国家的15位喀斯特顶级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习水西北部,地理位置为N28°07′~28°34′,E105°50′~106°29′,总面积48666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习水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生态系统是中亚热带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习水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27种,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福建柏、闽楠、鹅掌楸、花榈木、香果树等17种,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川桂等8种;《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名录中的品种有31种。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经重点考察,现已查明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的43%。
习水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独特,尤其是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砂岩上的中山峡谷地貌与茂密的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交织而成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是远古劫余留下的难得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进行森林生态宣传教育的天然课堂。
4.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其地理位置为N26°15′~26°32′,E108°5′~108°24′。保护区北起台江南刀寨,南至雷山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乌迷寨、剑河大坪山、榕江小丹江一线,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15km,形状不规则,总面积47300hm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以保护秃杉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主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是个难得的科研教学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现有记录,本区各类生物2000余种,是贵州省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多的一个重要地区。林地面积36071hm2,活立木总蓄积243×104m3,森林覆盖率83%。植被类型20多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11个。其中,主要保护的类型有秃杉林,各类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水青冈林,山顶苔藓矮林,山顶杜鹃、箭竹灌丛等。本区在生态、遗传、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植物已经鉴定的共有1390种,分属273科,679属。其中,种子植物825种,蕨类249种,真菌203种。保护区共有红豆杉、钟萼木、白辛树、秃杉、马尾树、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半风荷等国家一、二级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秃杉,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为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树种。我国仅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流域,湖北的利川和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有自然分布。这三个秃杉分布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同,秃杉林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演替动态及其整个生态系统相互关系都是不同的。而且,雷公山的秃杉林群落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原生性较强,现尚保存完好的秃杉天然林有35片,面积约15hm2,最大一片面积约2hm2,是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研究基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经鉴定的共有518种,分属39目,132科。特别是爬行动物物种非常丰富,占贵州爬行动物总种数的52.8%,比贵州的梵净山、福建的武夷山及广西的瑶山还多,在国内外是很少见的。保护区内共有豹、白颈长尾雉、大鲵、鸳鸯、猕猴、穿山甲、黑熊等2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是两栖类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个新种及爬行类贵州小头蛇1个新种的模式产地。尾斑瘰螈为贵州特有种,仅雷公山和梵净山有分布,雷山髭蟾为雷公山特有种,仅发现于雷公山。
5.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心地带,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N26°49′~26°53′,E104°12′~104°18′。保护区总面积120km2,水域面积45km2,正常蓄水高程2171.7m,平均水深2m,最深处5m,蓄水量1.40×108m3,与青海湖、滇池组成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1985年草海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内有浮游植物91属;浮游动物78属,115种;水生高等植物20科,26属,37种;两栖动物25科,25属,52种;鱼类4科,8属,9种;鸟类16目,41科,184种。其中,海菜花和黄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每年到此越冬的鸟类有209种,10余万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另外还有50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鸟类以及多种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6.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水中部葫市镇金沙沟一带,地理位置为N28°20′17″~28°20′40″,E105°57′54″~106°7′7″。区内海拔最高点1730.1m,最低点331.5m。是我国第一个以桫椤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3km2。1984年,赤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正式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保护区内的桫椤,普通株高4~6m,很多地段成片分布,形成以桫椤为优势的植物群落,种群数量4万余株,被誉为“桫椤王国”,具有桫椤数量多,生长好,分布集中,生态原始的突出特点,是目前国内一处十分少见的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典型代表意义十分突出。
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有2500多种动植物,植被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高达90%。蕨类植物近200种,种子植物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小黄花茶为特有种,仅1000余株;桫椤、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福建柏、长瓣短柱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花木莲、黄连、天麻、桢楠、八角莲、三尖杉等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中兽类10种,鸟类110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0种,鱼类39种,昆虫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种。云豹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黑熊、穿山甲、苏门羚、林麝、水獭、大灵猫、小灵猫共9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白鹇、红腹锦鸡、红腹角雉、鸢、红隼、白尾鹞等。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外,本区还有一些稀有种。新种有贵州省级保护物种,如枯叶蛱蝶、红头咬鹃、贵州小头蛇、赤水蟹、毛冠鹿等。本区资源丰富,堪称亚热带地区一座珍贵的珍稀物种种源库,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区植被保存完整,原始性较强,地形封闭,又具有南亚热带的特殊生态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和环境科学教育研究基地。
7.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务川相接处,地理位置为N28°37′30″~28°54′20″,E108°3′53″~108°19′45″,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11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hm2,实验区面积5548hm2。经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1994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麻阳河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63.74%,有维管束植物120科,293属,8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树、香樟、润楠等12种;有春兰、寒兰、虾脊兰等珍稀兰科植物20余种。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经过科学考察,保护区有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豹、林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大灵猫、猕猴、斑羚、穿山甲、红腹锦鸡等27种。麻阳河保护区内的两条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经济价值。
8.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绥阳北部,地理位置为N28°08′23″~28°19′10″,E107°02′42″~107°13′26″。保护区总面积21840hm2,核心区面积8715hm2,试验区面积6385hm2。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森林生态系统和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保护分布于该保护区的其他珍稀动植物和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9年,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以原生性亮叶水青冈为主体,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80%。区内有木本植物有64科,28属,252种,12个变种。源于中生代白垩纪的有木兰科、樟科、槭树科等15科的植物。新生代第三纪残留下来的有珙桐科、紫树科、山茶科等22科。林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果树、鹅掌楸,三级保护植物穗花杉、白辛树、领春木等,还有许多重要经济树种。自然保护区中药材资源342种,名贵的有天麻、杜仲、疏叶独活、川八角连、升麻,尤以天麻资源最为丰富。
保护区内分布有大中型兽类24种,其中珍贵兽类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叶猴、毛冠鹿、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云豹、金钱豹、林麝、大灵猫、小灵猫等11种。小型兽类24种,包括特有的沙巴猪尾鼠、微尾鼠、大长尾鼠。鸟类148种,分属15目,32科,其中有33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品种;还有11种其他地区少见的鸟类,如红翅绿鸠、蓝喉太阳鸟等。爬行类2目,5科,14种,珍稀种类有花尾斜鳞蛇、黑脊蛇、棕黑游蛇。两栖类2目,7科,9属,19种,有黄斑小鲵、经甫树蛙等。鱼类9种;森林昆虫132种。
9.赤水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长江上游鱼类种群多样性和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渔业资源,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时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而建立的。
保护区江段总长度为1162.61km,总面积为33174.213hm2,涉及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主要包括金沙江向家坝坝轴线下1.8km至重庆马桑溪长江江段353.16km,岷江月波至岷江河口90.1km,赤水河源至赤水河河口628.23km。其中,核心区10803.5hm2,实验区6566.1hm2。
保护区合江至屏山段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及亚热带竹林、柏木林和马毛松林;屏山至雷波段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亚热带灌丛。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稀少,仅在安边至雷波江段的西宁河生长有少量眼子菜、聚草等。浮游藻类有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甲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共计6门,65属,以舟形藻、直链藻、脆杆藻为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