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字体:16+-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之地,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将会严重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安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遭受破坏,将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性及内涵

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冷战结束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中的森林植被不仅保护林中各种动植物链,也有涵养水源和调节大气的功能。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态环境纳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并且渗透到国际关系的各个层面,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在不同程度上透过经济安全对国家其他安全因素产生影响。例如,对于社会安全来说,其对生态安全的依赖程度比对经济安全的依赖程度更高。政治安全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同等依赖程度。而生态保护的作用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资源、大气等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避免因自然资源枯竭而导致生产率下降,甚至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也是纯自然物品,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内涵很广泛,包括保护、营造、恢复、改善和管理生态环境的一切行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点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和以社会补偿的方式,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基本目标:为了防止及治理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植被枯死、水资源污染、绿洲萎缩和森林被破坏的继续恶化,在现代气候条件和特殊地理条件下尽可能地治理、恢复、重建及改善,为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我国坚持以建设和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了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中国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其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意义

贵州省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上游,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在全国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中,贵州省属于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中的一部分,是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贵州省作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

贵州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石漠化、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重建健康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因此,贵州的生态安全建设,要明确生态地位的全局性,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重点生态区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屏障,这不仅关系着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对我国长江、珠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贵州省的战略定位是:“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三、贵州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功能

贵州独特的地域格局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对贵州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这种安全屏障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源涵养作用

贵州众多的河流、湖泊、森林与草地等生态系统,对长江、珠江的水源涵养作用十分明显,是贵州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基地,对贵州和长江、珠江下游未来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贵州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差显著,气候具立体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生境变化非常复杂、多样。贵州有维管束植物310科,1760属,8336余种(包括变种),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其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广西,位居第四。脊椎动物1056种。贵州是中国爬行类物种最多的省区之一,共有105种,在已报道的省区中,仅次于广西,占全国总种数的28%。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拥有十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三)水土保持作用

贵州所拥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是遏止水土流失和防止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保障,是贵州和周边地区及长江、珠江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四)碳汇作用

独特自然环境下的贵州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贵州省制定和颁布了林木产业的优惠政策,即林业税费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贵州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05×106hm2,森林覆盖率达到40.5%,活立木蓄积量3.33×108m3。与此同时,贵州省继续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结合生态经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9×105hm2。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贵州林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林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只要森林碳库存在一天就必然存在碳汇和碳源的矛盾,为了减缓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顺应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需要,林业正经历发展方向的调整与转变。森林的作用是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森林减少往往是绝对贫困的必然结局”。在经济发展中增加森林面积,可持续经营森林,加强森林保护和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发展森林碳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四、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对策

(一)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内容

贵州生态屏障建设一是要在贵州生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贵州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区位重要性,明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定对保障贵州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其目的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强大的生态庇护能力,减少和预防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胁迫。二是要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避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以及盲目的资源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贵州生态屏障确立的方针是基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化规律,在确定各区域生态区位重要性的基础上划定贵州生态屏障格局,指导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健康发展。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水利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推进夹岩、黄家湾、马岭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到2020年全省工程供水达到159.4×108m3。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推进小水窖、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五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7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4×105hm2。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强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暗河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应急水利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贵州“三位一体”的水利建设目标。

2.生态保护与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加强长江、珠江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等工程的建设,加强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增加造林和抚育任务。对生态位置重要的陡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山草坡治理力度,扩大退牧还草重点县范围。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持贵州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3.石漠化综合治理

突出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提高单位面积治理补助标准。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推进封山育林(草),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好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火龙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抓紧研究论证生态搬迁工程。

4.加强环境保护

继续推进乌江、赤水河和南、北盘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强草海等湖泊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推进城镇和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废物处理以及锰、汞等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矿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村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5.生态屏障格局的定位

贵州生态屏障建设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态条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贵州生态屏障格局是国家有关部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基础,是协调中央、地方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依据。2011—2015年,贵州省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天然资源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保护、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同时按照煤—电—化—建材、煤—磷—电—化、煤—电—冶金—建材一体化循环模式,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示范企业。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长防和珠防等林业重点工程,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初步构建起了“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贵州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生态屏障区应作为今后调整国家公益林面积和重点发展国家公益林的基础,应形成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生态屏障网络。贵州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地方、区域的生态屏障网络,使公益林的确定更为科学和合理。

各级政府制定重大经济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各项专项规划时,应依据贵州生态屏障格局,充分考虑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各级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要依据中国生态屏障格局的功能定位,确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应与贵州生态屏障格局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全国生态屏障格局的保护目标,不得造成生态功能的改变。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屏障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逐步把生态屏障区内的林地作为永久保护地,要下大力气提高屏障区内的森林质量,形成强大的生态屏障能力。各地应在国家生态屏障的基础上,规划本区域次级生态屏障,并加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