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贵州的能源与电力工业

字体:16+-

“水火互济”的电源结构,低成本和便利的区位条件共同形成了贵州电力工业的竞争优势。但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的资源优势与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相称。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发电装机总容量0.3×104kW,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16%。1978年,全省发电装机107.2×104kW,也只占全国装机容量的1.8%。改革开放后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促进了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能源生产稳步增长(表10.1)。1978年,全省原煤产量从1978年的1669×104t,增加到2011年的15601.02×104t;发电量从1978年的41.43×108kW·h增加到2011年的1359.01×108kW·h。

表10.1 1978—2011年贵州能源生产的变化

续表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能源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能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既较好地满足了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力地支持了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表10.2)。

表10.2 贵州省2005—2010年贵州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一、电力工业

从2000年正式启动“西电东送”工程以来,贵州先后规划并建设了第一、第二批“西电东送”电源项目22个。目前,共投产装机2215×104kW,其中水电815×104kW,火电1400×104kW,实现了“十五”送广东的电量达到400×104kW,“十一五”送广东的电量达到800×104kW的目标。2010年全年发电量1385.64×108kW·h,调出省外550.40×108kW·h。2010年全社会电力消费835.52×108kW·h。

截至2010年年底,贵州电网有500kV变电站15座,变电容量17000×106V·A;220kV变电站67座,变压器116台,变电容量19500×106V·A;500kV线路56条,总长度4641km;220kV线路215条,总长度7944km,形成“五交两直”500kV“西电东送”通道。2007年,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2009年,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

二、煤炭工业

2005~2010年,贵州开展的勘查项目总数超过150个,查明煤炭资源量154.5×108t(含新增煤炭资源量78.7×108t)。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查明保有资源储量590.15×108t。年原煤产量增加到15954.02×104t,调出省外煤炭4993.21×104t,有力地支持了周边省份国民经济的发展(表10.3)。

表10.3 2005—2010年贵州生产总值与煤炭产量情况

贵州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盘江、水城、六枝、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均为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的同时,贵州加快了大中型矿井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省在建煤矿233处,建设规模9968×104t/a;2005~2010年建成投产矿井36处,新增生产能力1863×104t/a。2010年,全省煤矿总数1738处,总规模29347×104t/a,规模以上的矿井234处,生产能力11798×104t/a,占总规模的40.2%。

三、城市燃气工业

贵州城市燃气气源结构主要以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为主。2010年全省城市燃气供应量中焦炉煤气2.696×108m3/a,天然气(不含赤天化)3546.49×104m3/a,赤天化为4.5×108m3/a,液化石油气9.52×104t/a。全省用气人口共计377.65×104人。全省已建成燃气管网3207.5km,其中焦炉煤气管道2829.7km,天然气管道195.07km,液化石油气管道182.7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