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反贫困的主要成就
贵州省自1986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特别是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贵州省贫困人口在西部大开发10年间减少了366.06×104人,其中“十一五”期间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贵州96.7%的建制村通公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农村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777.7×104人减少到2010年的418×10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1%;但2011年尚有农村人口975×104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四位,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60%以上。
产业薄弱是农民脱贫的一个“软肋”。为此,贵州省把调整产业结构及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突出开发式扶贫,核桃、草地畜牧业、精品水果、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十大扶贫产业呈现“提速发展、后劲增强、增收明显”的良好态势,扶贫开发模式不断创新。目前,贵州省已探索出多种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工程、农耕措施相互配套,促进农村生态良性循环的减贫与可持续发展融合模式这些以种草养羊致富农民的“晴隆模式”;整合资金、连片开发的“印江经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长顺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以及西江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等。
贵州省还在全国率先出台激励措施,以“减贫摘帽”和整县脱贫为目标,以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为主要形式,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其他部门资金等多元投入,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相结合,各方合力攻坚,形成党政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将各种有利要素集结发挥,改变零敲碎打的扶贫方式,做活“1+12”、“1+1=N”的算术题,取得了多重互动效应。
2000年,贵州省国定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共48个。2001年以后,全国共有592个县被列入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贫困县),其中贵州50个县,数量列全国第二。截至2009年,全省50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产总值共126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468.9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率26.6∶39.3∶34.1。贫困县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与经济强县及其他县的差距仍然很大(表11.2)。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贵州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贫困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但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产业发育层次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素质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使贵州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表11.2 2000年、2008年贵州省三类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对比表
二、促进贵州反贫困与农村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贵州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
贵州扶贫攻坚目标就是要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65个县集中连片特困区作为主战场,把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重点区域,把934个一、二、三类贫困乡(镇)作为核心区,针对最困难的群众,结合全省生态水利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确保贵州省最贫困区域内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具体说来,贵州反贫困与促进农村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结构矛盾突出,支柱产业薄弱且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活力和新增长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贵州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壮大地方特色经济。
(1)突出调整重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明确调整的重点和方向。贵州省的发展目标是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一是发展壮大“两烟一酒”和能源、原材料等现有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特色食品和旅游业等后续支柱产业;三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明确调整的着力点和工作思路
工作着力点要特别强调抢抓机遇,主要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机遇,向上积极争取,向外寻求合作,向内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基地建设,以退耕还草、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加速以某些领域的高新技术、绿色产品和旅游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3)实施非均衡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实施非均衡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贵州省指导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先是支持贵阳市加快内陆开放城市建设,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之后作出建设经济强县的决策,支持其加快发展,发挥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贵州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省域周边地区成为扩大开放的前沿和发展省际经济的重要阵地。
(4)政府大力推动,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要靠政策、靠改革、靠投入,更要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现在,推进城镇化的时机良好,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各地城镇改革发展试点的经验很丰富,推进改革的风险已经不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5)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调整所有制结构,要把立足点放在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上。不给国有经济特权,也不歧视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工商登记、税费收缴、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进行公平竞争。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效益好,群众能得到实惠的可以发展,能发展快的就大力支持。
2.实施土地流转工程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巩固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果,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构建一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用土地产权体系,是关系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完成城乡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农民不但要求吃饱,还要求经济收益增大。一是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法制方面包括保护农民承包权的稳定性;承认农民对承包权的利益实现权利;承认农民在用途管制下的自主经营权;允许并鼓励农村地产依法流转,以利于现代化生产等。机制方面要在强化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势头明显加快,但行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等问题也相继显露。因此,在土地流转问题上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避免行政强迫,制定配套措施,将中央的农村政策落实,依法管理土地,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地制度的主要任务是要明确农地产权,农民只有具有对土地资源排他性的明确权利,才会产生稳定的经济预期,才会增加农业投入,避免掠夺式经营,要使土地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3.实施小额信贷工程
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能够服务于最贫困地区的农户和贫困户,并使绝大多数借贷户获益。在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贵州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成为一条新的扶贫途径,使那些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命运有了新的转机。小额信贷是反贫困的一种现实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有效工具,在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拓宽服务对象和市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信贷服务,而不仅仅限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
4.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西部大开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贵州由于经济贫困致使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经济制约着教育,反过来教育又拖了经济的后腿,形成了典型的“贫困综合症”。贵州要走出贫困,必须加速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一是加强和改革贵州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二是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三是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
5.实施乡镇企业工程
乡镇企业是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要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肩负起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任,需要彻底推行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一是加强领导,实行“整体推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三是坚持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四是积极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依靠科技,尊重人才;六是多途径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6.实施科技扶贫工程
从总体上看,贵州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缓慢的,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科技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一是坚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二是下大力气把优势产业规模化,以规模优势占领市场;三是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四是加强企业、高校、科研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五是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六是促进高新技术及时转化和产业化;七是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7.继续实施劳务输出工程
农村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于减缓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拓宽就业空间,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缓解了新增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二是学习新的技能,更新观念,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三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其生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8.开展小城镇建设工程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为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提供了有效途径。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弊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除农村贫困。
9.搞好旅游扶贫工程
贵州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颇具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喀斯特风光与夜郎文化有机组合。贵州省应做好旅游规划与引导,加强各方面的协调、管理、配合,从体制、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扶贫开发与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结合,为农民开辟增收途径。一是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活动;三是尽快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四是注重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五是旅游资源重组和结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