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漫长而奇妙的地质构造过程,孕育了遍布贵州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形成了无数的自然奇观,使贵州成为“绿色高原喀斯特王国”。适生于环境的各民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奇异多彩的山地民族文化与久远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贵州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为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和多目标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0年,全省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际民族生态博物馆,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是指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并在地表或浅地表存留下来的各种景观。地文旅游资源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害遗址、名山、岩溶景观、蚀余景观和沙(砾)石风景、沙(砾)石雕、小型岛屿、洞穴等。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西部乌蒙山高耸,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为贵州省内最高点。贵州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神奇秀丽的地文景观,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发育,使这里形成了丰富绚丽的景观,如发育在地表的石牙、溶沟、漏斗、洼地、石林、峰丛、峰林以及天生桥等。在这些地文景观中,著名的有雷公山、梵净山、九洞天、织金洞、兴义万峰林、修文回水石林、兴义马岭河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大峡谷,织金洞、铜仁九龙洞、安顺龙宫、黎平天生桥,关岭海百合化石群、兴义鱼龙化石群等。
(二)水体类旅游资源
水体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溪流河段、湖泊、瀑布、冰川、积雪景观等。水体景观具有资源本体的相对动态性,并且具有独特的映景功能。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不但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地貌最活跃的外力因素。
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地壳缓慢抬升,河流下切,贵州成为世界上峡谷河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并以喀斯特峡谷河流和丹霞峡谷河流最为典型。河谷基岩奇特,河床狭窄,滩多流急,森林茂密,孕育了贵州丰富的峡谷瀑布观光和探险漂流等旅游资源。贵州素有“千瀑之省”的称号,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赤水四洞沟瀑布、黄平野洞河飞水岩瀑布是其重要的代表。全省拥有可漂流河流800多条,目前已开发30多条,马岭河峡谷、开阳南江大峡谷、修文桃源河、贵定洛北河、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等。
“高峡出平湖”,随着乌江和南、北盘江梯级电站的开发,水库密布,形成了众多的人工湖,支嘎阿鲁湖、东风湖、索风湖、夜郎湖、百花湖、红枫湖、乌江水库、飞龙湖,万峰湖、千岛湖等呈串珠状分布。湖泊多与山、峡、洞、林成一体,多姿多彩,其中,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索风湖、支嘎阿鲁湖三大连湖经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选,入选“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草海是贵州的天然湖泊,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有鸟类10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白肩雕、黑翅长脚鹬和草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贵州温泉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北部及东北部,石阡温泉分布数量最多,计有15处。全省主要温泉有息烽温泉、石阡城南温泉、剑河温泉、金沙岩孔温泉、遵义枫香温泉、仁怀盐津桥温泉等。枫香、岩孔属低矿化含硅酸、锶、溴、氡的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含有锂、硼、锗、钼、硒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组分,泉水含钠低,口感纯正,是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盐津桥、坛厂和安底的矿泉,均含有溴、碘、偏硼酸、氡等具有医疗作用的元素和成分,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三)生物类旅游资源
生物类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生物群体构成的总体景观。生物景观包括树木、草原与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贵州山区是高纬度植物区系南移的避难所,同时又是低纬度植物区系北扩的栖息地,贵州地形多变的区域内形成了多种植物区系共存共荣的局面。在世界种子植物的15个植物区系成分中有13个成分在贵州同时具有。其中,以科为统计单位,属于热带、亚热带性质成分的占72.5%,温带性质成分的占25.5%。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列第三位,其中茂兰自然保护区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入列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各种奇花异草开放于山野之中,充满野趣,如黔南荔波的野生梅景区、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赫章韭菜坪、威宁草海、赤水竹海和桫椤保护区等。
贵州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陆生野生动物715种,其中,兽类138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27.7%;鸟类417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3.5%;爬行类100种,占全国爬行类总数的25.6%;两栖类60种,占全国两栖类总数的21.4%。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云豹、豹、白鹳、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林麝、红腹角雉、大鲵等72种,主要分布在梵净山、荔波茂兰、草海、麻阳河、雷公山、佛顶山等地。
(四)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既有直接造景的功能,如明媚的阳光、灿烂的朝霞、飘浮的白云、蒙蒙细雨、漫天大雪等,又有间接的育景功能,影响着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乃至人文景观的变化,如梵净山的云海、佛光。
贵州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5℃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3℃~6℃。降水丰富,一般为1100~1300mm。从旅游的角度看,夏季除了贵州南部低热河谷地区、铜仁锦江河谷、思南塘头乌江河谷和北部的赤水河谷较热,冬季除毕节西部的威宁、赫章和六盘水市海拔较高地区较冷外,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多夜雨,轻风拂面;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旅游季节长,全年可游览”。贵阳、六盘水已成为国内公认的“中国避暑之都”、“凉都”,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五)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
贵州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地复杂多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之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天然洞穴,为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因此,贵州陆续发现史前文化遗址80余处,不仅为全国考古和人类生存繁衍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也成为贵州旅游业开发的一个新亮点。贵州已调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50多处,已发掘的有黔西观音洞、桐梓马鞍山、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盘县大洞、兴义猫猫洞、普定白岩洞、普定穿洞、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安龙福洞、长顺青龙洞等。贵州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平坝飞虎山、普安铜鼓山和毕节青场3处。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今贵州秦汉时期为夜郎国的主要领地,在毕节、安顺、六枝、遵义一带仍能找到夜郎文化的遗迹,如贵州赫章可乐墓葬遗址、六枝古夜郎遗迹、普安青山夜郎群落遗迹、桐梓夜郎坝等。遵义海龙屯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中国军事城堡遗址;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到今贵州屯田驻军,屯堡人古老的石头建筑、装束、饮食习惯、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在安顺一带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悟道”,创心学理论,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贵州还保留有一大批文物古迹,如贵阳甲秀楼古建筑群、弘福寺、黔灵湖圣泉、文昌阁、来仙阁、黔明寺、仙人洞、桐野书屋,遵义湘山寺、务本堂、沙滩文化遗址、桃溪寺、瓦厂寺、文庙,安顺花江铁索桥、关岭红崖古迹,福泉古城垣、葛镜桥,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天后宫、四官殿,黄平飞云崖,从江增冲鼓楼,黎平地坪风雨桥,凯里孙文恭祠,晴隆“欲飞”摩崖石刻,兴义刘氏庄园,毕节大屯土司庄园,织金财神庙,威宁凤山寺,大方阁雅驿道、彝文碑刻,石阡万寿宫,杨粲墓、奢香墓、郑珍墓、黎庶昌墓、莫友芝墓、安龙十八先生墓等历史文化遗迹。
贵州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旅游资源。1930年至1936年红军足迹遍及68个县,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红军抢渡乌江遗址、黎平会议会址、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镇远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遗址等多达454处的革命遗址,特别是以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更具震撼力、号召力。
(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封闭隔绝,贵州保存有许多“文化孤岛”,被称为“文化千岛之省”、“活着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它们“原始、奇秀、古朴、神秘”。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寨建筑,传统的日常劳作方式、节日、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刺绣、纺织、印染、银器加工、雕刻、编制、制陶等传统工艺。
贵州堪称民族节日之乡,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据粗略统计,每年的民族节日有近千个,可分为农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大类,其内容覆盖宗教、生产、社交、婚丧、欢娱等各个层面。节日期间举行的丰富多彩活动,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贵州各民族的信仰大多会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表现出来,如榕江县侗族的祭萨玛、黄平县哥蒙的“哈冲”、独山愿灯、都匀市布依族扫寨、石阡县仡佬族毛龙节、盘县地坪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等。一些民族不同程度上受到道教、佛教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
贵州乡村是歌舞的海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传统歌舞,它们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榕江侗族琵琶歌、黎平侗族大歌、洪州琵琶歌、贞丰布依铜鼓十二则、关岭盘江小调、镇宁铜鼓十二调等民间音乐;丹寨苗族格哈舞、锦鸡舞,麻江畲族粑槽舞,台江反排木鼓舞,荔波布依族“雯当姆”、瑶族打猎舞,松桃瓦窑四面花鼓,沿河莲花十八响,安龙苗族板凳舞,威宁彝族撮泰吉,纳雍苗族芦笙技巧舞“滚山珠”,赫章苗族大迁徙舞、彝族铃铛舞,仁怀采月亮等民间舞蹈;黎平侗戏,傩戏傩技,福泉阳戏,思南花灯,德江傩堂戏,石阡木偶戏,册亨布依戏,安顺地戏等戏曲更是贵州民族歌舞及戏剧遗产中的精品。
贵州的民族是崇尚体育竞技的民族,天柱“勾林”、天柱侗族月牙镗、黎平侗族摔跤是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的精品;德江土家舞龙等是贵州最有特色的民间杂技。有些民族还把体育竞技活动与歌舞结合起来,构建出奇特的歌舞类型,如黔西化屋苗寨的“芦笙拳舞”和“打鼓拳舞”等。
施秉苗族“刻道”、黄平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台江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是贵州重要的口头文学遗产。水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是古代水族先民的古老文化典籍。2002年,水书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贵州民间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从印染到刺绣,从藤编、竹编到漆器、木器,从石雕、陶器到银饰,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器具,可谓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27类,分布遍及全省。各类传统工艺品因民族、地区、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中,丹寨苗族蜡染,石桥古法造纸,剑河锡绣,雷山苗族服饰、银饰、芦笙工艺,思州石砚,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轧染工艺,三都水族马尾绣,平塘牙舟陶器,贞丰小屯白棉造纸,贵阳乌当手工土纸制作,贵阳花溪苗族挑花,仁怀茅台酒传统酿造等制作工艺都是贵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内容。
在贵州的旅游山水画卷中,不同民族村寨有自己的不同建筑形态和建筑文化,较为著名的村寨和建筑有雷山郎德上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安顺天龙屯堡、黎平肇兴侗寨、黎平堂安侗寨、从江岜沙苗寨、从江增冲侗族鼓楼、黎平地坪风雨桥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以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为主,融入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0.91×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长期的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喀斯特空间水动力结构影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复杂多样,特色鲜明。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融山、峰、水、林、泉、洞、瀑、峡谷等自然美景和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于一体,有“喀斯特王国”的美誉。在众多人文景观中,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以民族村寨、古镇等为载体,置身于青山绿水中,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与原始险秀的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旅游区,使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色彩。
山地养育了贵州人民,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殊异的山乡风俗、奇异的建筑风格、独特的风味食品。贵州乡村之旅是触摸山的骨骼,体验山野生活,寻访山中历史,了解山地文化,感知山的灵性的奇妙之旅。
(二)古朴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的灵魂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古老文明消失殆尽,而贵州至今仍鲜活地保存着许多令人惊异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信仰、习俗、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都得以保存下来。例如,彝族的“撮泰吉”、土家族的“傩堂戏”和屯堡人的“地戏”、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侗族的侗戏在这里演艺;古老的造纸作坊和千年传承下来的酿酒工艺、制茶工艺以及挑花、刺绣、蜡染仍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使用着。由于文化生态保存良好,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在这里联合建立了六枝梭嘎、贵阳镇山村、锦屏隆里、黎平堂安4个生态博物馆。
(三)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开发度假旅游的优势资源
贵州位于北纬24°38′~29°14′,省内年平均气温12℃~1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素有“金不换气候”的美誉。省会城市贵阳最热月(7月)气温远远地低于周边省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夏季避暑、度假的气候优势,有中国“避暑之城”之称。
贵州是国内降水量较充沛的地区。因有70%的降雨集中在夜间,而白天多以多云天气为主,这减少了白天尘土的飞扬,使白天空气清新、凉爽,是一种宜于旅游活动的降雨特征。贵州省内各地年平均风速较小,风速超过2m/s的地区不多,年平均风速也未超过3.2m/s,游客在街头、景区漫步,轻风拂面,使人倍感凉爽舒适。
贵州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9%(2014),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建立了104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6个);78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31个)。这些丰富多样且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拓展了贵州旅游的空间,丰富了贵州旅游的内涵。
(四)贵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度高,地域分异较强
贵州旅游资源聚集度高,地域分异强,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6个区域的特色各不相同的区域旅游地。
西部旅游资源区以喀斯特风光和布依族文化为核心,以黄果树、龙宫、马岭河为龙头,包括天星桥景区、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关岭古生物地质公园、织金洞、万峰林、万峰湖、**峰、云山屯、天龙村、九溪村等,形成了以安顺—贵阳为中心的旅游资源集散地。
北部旅游资源区以红色文化和丹霞地貌为核心,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茅台国酒城、赤水风景区为龙头,包括遵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赤水竹海、桫椤自然保护区、习水风景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余庆大乌江,以及沙滩文化、土司文化和红军长征战斗遗址、遗迹等。
东北部旅游资源区以梵净山、石阡温泉和铜仁九龙洞为核心,包括麻阳河、乌江山峡、佛顶山、万寿宫、红色文化地和少数民族村寨等,构成了以梵净山、九龙洞为龙头的旅游资源集聚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以漳江—茂兰和剑江—斗篷山为核心,包括江界河、洒金谷、猴子沟、杜鹃湖、掌布奇石以及水族、瑶族、布依族和苗族自然村寨,构成荔波喀斯特生态景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是由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息烽、修文等组成的都市休闲度假资源区。
总之,贵州是喀斯特环境下的多文化交汇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之地,是民族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