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贵州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未完全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体系不完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
目前贵州的旅游产品体系还处于比较单一的状态,与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极其不适应。
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小,一些优势的休闲度假产品,如温泉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产品转型升级的要求。
旅游城镇体系与目的地建设要求不相适应。贵州城镇化水平在31%左右,远低于全国城镇化46.6%的平均水平,城镇体系建设滞后。与此高度关联的旅游城镇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支撑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休闲度假的需要。贵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城镇极少,特色旅游街区、风情小镇等建设有待强化。
产业经济格局与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不相适应。贵州旅游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旅游经济对景区依赖严重,门票经济仍十分突出,产业链条短,产业经济的格局未见雏形。旅游产品开发粗放,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避暑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康体健身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缺少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或个性化精品。旅游商品尤其是民族手工艺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大多为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地摊式买卖,尚未形成产业,旅游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仍比较滞后,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称。
旅游接待条件与休闲度假需求不相适应。整体上,接待设施普遍不足,质量不高。贵州各地的住宿设施档次较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严重不足,酒店绝大多数是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很少,已不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
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大企业缺乏与加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企业、大项目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贵州旅游缺乏大企业,没有标志性的旅游酒店集团、管理集团和综合集团。
(三)人才队伍建设与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贵州省旅游人才支撑严重不足,特别是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避暑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四)体制、机制与开放型旅游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开放型旅游业的需要。推进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滞后,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
二、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可持续的产品体系
第一,开发新产品与培育新业态。以建设旅游大省为目标,瞄准市场热点,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打造贵州旅游新产品,形成新业态、新品牌,建设新高地。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避暑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拓展、自驾车及自行车旅游、工业旅游、地质旅游等前景好、可持续的新兴旅游产品体系。
第二,建立旅游产品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住宿业,整合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业,培育旅游餐饮业品牌。紧扣“原生态、健康、绿色”三个主题因素,以振兴黔菜为宗旨,深度开发贵州地方饮食文化,着力打造系列餐饮节庆,大力培育贵州餐饮品牌,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餐饮体系,形成强大的餐饮旅游吸引力。
第三,加快产业融合与新兴优势领域开发。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医药保健等行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通过嫁接优势,将其他产业资源转化为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壮大旅游产业。
第四,对市场进行深度开发,构建营销体系工程。以“多彩贵州”为引领,构建以相对独立的宣传口号、形象为支撑的品牌形象体系,实施“多彩贵州”品牌推广工程。打造山地、避暑、康体养生、原生态文化、乡村等特色旅游产品,以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迎合市场细分要求,拓展客源市场深度和广度。利用通信新技术与新媒体,探索与通信运营商和SP(服务提供商)等跨界合作来丰富营销体系,增强贵州旅游的渗透力。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按照“着眼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和“外引内联”,外部交通网络化,内部交通公交化、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河道立体交通网络,大力改善贵州省旅游外部可进入条件;建好连接线工程,解决断头路问题,加快景区内部多种交通方式的多式联运,满足自驾旅游需要,建设风景道。
建设游客集散体系,结合《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6788”高速网及县县通高速为契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逐步建设以贵阳为主中心,以遵义、铜仁、安顺、都匀等为次中心,以青岩镇、花溪镇、旧州镇、驾欧镇等重点旅游城镇为三级集散中心,以路网节点城市和重点旅游区为辅助驿站,通过旅游巴士将三级集散网络联通的交通体系。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规划和设计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重点完善全省主要干道、交通港站、城市和重点景区出入口、公共活动场所、游客聚集中心地段的旅游标识系统;建立自助游、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安全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
(三)做好人才开发工程
以党政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做好高级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以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一线高技能服务人员为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乡村旅游干部、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和经营者为重点,培育一支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市场、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职业标准和职称认证体系、全员培训工程、旅游企业人才试点项目等实现人才建设的突破。
(四)以点带面,开展示范带动工程
嵌套国家政策或项目,创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试点省、山地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示范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国民旅游休闲试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等,构建发展新载体,形成示范带动。
第一,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贵州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生态旅游是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条有特色的道路。要严格按照生态化的规范和标准来发展旅游业。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体现生态、低碳理念,如低碳旅行方式、生态停车场、生态餐饮、生态补偿等,并向国家申请生态旅游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及低碳旅游示范区。
第二,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依托多彩贵州城项目,发挥贵州文化千岛和原生态文化优势,大力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园区,引进文化企业,通过文化艺术品交易、文化产品研发加工、文化展演、文化创意、文化服务等活化传统文化,从而唤起人们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意识,并向文化部申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第三,建立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资源一体化管理”。贵州应积极申报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通过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探索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充分接轨、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