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 〔德〕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 〔德〕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 〔德〕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 〔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 〔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 〔德〕马克思,恩格斯:《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5]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 〔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7] 〔德〕恩格斯:《论反犹太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 〔德〕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 〔德〕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 〔苏联〕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5] 〔苏联〕列宁:《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6] 〔苏联〕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7] 〔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8]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9] 〔德〕阿多诺:《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0] 〔德〕阿多诺:《主体与客体》,《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1] 〔德〕阿多诺:《知识社会学及其意识》,《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2] 〔德〕阿多诺:《瓶子中的信息》,《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 〔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 〔德〕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 〔德〕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李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6] 〔美〕马丁·杰:《阿多诺》,瞿铁鹏、张赛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7] 〔日〕细见和之:《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谢海静、李浩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8] 〔德〕洛伦茨·耶格尔:《阿多诺:一部政治传记》,陈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9] 〔德〕格尔哈特·施威豪蓬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0] 〔德〕罗尔夫·魏格豪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孟登迎、赵文、刘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1] 〔瑞士〕埃米尔·瓦尔特-布什:《法兰克福学派史——评判理论与政治》,郭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2]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3]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4] 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5] 赵海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6] 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7] 〔德〕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9] 〔德〕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0]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1] 〔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田世锭、何霜梅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2] 〔捷克〕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53] 〔德〕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4] 〔苏〕列·费·伊利切夫:《作为一般发展理论的唯物辩证法》,金顺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5] 〔苏〕费多谢耶夫等:《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概要》,愚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6] 〔苏〕捷·伊·奥伊则尔曼:《十四—十八世纪辩证法史》,钟宇人、朱成光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7]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8] 孙正聿:《辩证法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9] 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0] 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1]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62] 张一兵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3] 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4] 刘森林:《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5] 郝立忠:《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6]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8] 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9] 刘永佶:《主体辩证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0] 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1]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2]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7]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8]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9] 〔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0]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1]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4]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5]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6]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87] 〔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8]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9]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90]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91] 〔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2]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3] 〔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4]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5]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6] 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7] 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98] 崔新建、沈湘平主编:《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99] 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0]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1]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2]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3]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4] 刘永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方法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5] 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06]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07] 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08]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09] 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10] 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1]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2] Brian O’Connor: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 ,London,The MIT Press,2004.
[113] J.M.Bernsein and Adorno:Disenchantment and Eth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14] Lambert Zuidervaart:Social Philosophy after Adorno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5] Theodor W.Adorno:Against Epistemology: A Metacritique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d Ltd,1982.
[116] Theodor W.Adorno and Walter Benjamin: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Translated by Nicholas Walker,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7] Theodor W.Adorn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Herder & Herder ,1972.
[118] Theodor W.Adorno:Hegel: Three Studies ,Translated by Nicholsen,London,The MIT Press,1993.
[119] Theodor W.Adorno:Minima Moralia: Reflections from Damaged Life ,London,New Left Books,1974.
[120] Theodor W.Adorno: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B.Ashton,Seabury Press,1973.
[121] Theodor W.Adorno:Philosophy of Modern Music ,London,Sheed & Ward,1973.
[122] Theodor W.Adorno:Prolems of Moral Philosophy ,Edited by Thomas Schroder,Translated By Rodeny Livingstone,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0.
[123] Theodor 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 ,Edited by J.M.Bernstein,New York,Routledge,1991.
[124] Yvonne Sherratt:Adorno’s Positive Dialectic ,Cambridge E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