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马克思的世界概念

字体:16+-

马克思的哲学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或方法论,它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但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世界”概念与传统哲学的“世界”概念,具有本质的不同。

无疑,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无论是从理论主题看,还是从理论特征看,唯物主义哲学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从本质上看,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对于实践唯物主义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语)。马克思哲学所要解答的不是“宇宙之谜”,而是“历史之谜”;所关注的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现存世界”。在马克思哲学中,“现存世界”不是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总和的宇宙,即“整个世界”,而是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人类世界”。这样,马克思便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到现存世界,即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才是马克思哲学为之旋转的真正的太阳。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的哲学又是现代唯物主义。现代科学一开始就表明: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总和的“整个世界”不是任何一种科学所能把握的,同时,任何一种科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研究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总联系”的图景作出完整的描述不是现代哲学的任务,而是现代科学全部总和的任务。马克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赋予自己哲学以这样的特权,即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建构关于整个世界的综合图景。在我看来,企图在实证科学之上建构一种关于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的世界观是“多余的”,其实质只能是“形而上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复活”。

马克思所说的现存世界,即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与社会这两个方面。但是,现存世界不是自然界与社会的“相加”,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现存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或者说,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马克思并没有把费尔巴哈的自然概念原封不动地移入到实践唯物主义中,而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扬弃了费尔巴哈的自然概念;马克思不是把自然唯物主义推广或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相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理解现存世界中的自然界,把自然以及关于自然的意识同社会生活过程联系起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现存世界中的自然界不是脱离人的自然,而是被人们“加工”过的自然;人类不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自身也进入到自然存在之中,并赋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社会性或历史性。

一切对自然的加工、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马克思语)。作为人化自然,现存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被社会中介过的自然。在现存世界中,自然界意味着什么,自然对人的关系如何,人对自然的作用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和范围等,都受到社会形态的制约。这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语)。要把现存世界中的自然从社会中分离出去是不可能的。在现存世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本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这里,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同费尔巴哈自然概念区别开来的东西,首先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

在现存世界中,如同自然被社会所中介一样,反过来,社会也被自然所中介。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马克思语)。在现存世界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其本身规律决不可能完全被消溶到对它占有的社会过程中;自然不是外在于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恒定的因素出现在历史过程中。社会的目的、需要在根本上要通过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发展既不是纯自然的过程,也不是脱离自然的超自然的过程,而是与自然运动“相似”的过程。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从社会中排除出来,就等于把社会建立在虚无上。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都是人们“对象性的活动”的产物。实践是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也是二者互为中介的现实基础。一句话,实践是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现存世界当然不能归结为人的意识,但同样不能还原为自然。人类意识、人类社会以至整个人类世界对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现存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才是现存世界的真正本体。实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本体,现存世界因此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马克思的世界概念因此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概念。

现存世界的“现存性”包含着客观性,而现存世界的实践性又进一步确证现存世界的客观性,并使现存世界呈现出历史性。现存性、客观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世界概念的总体特征,从而使马克思的世界概念与传统哲学的世界概念区别开来。在马克思世界概念的总体特征中,实践性是根本的特征。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存在,对人而言是“不存在的存在”,是“无”,即没有意义。离开实践来谈论“世界”,只能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可以说,它是现存世界的缩影,而实践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物质与观念转换的过程。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反观现存世界,重审主客体的关系,建构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语),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