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精华往往集中体现在它的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恩格斯早就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
“第二手的材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释形态,必然受到解释者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制约,难免有其局限性、片面性甚至附加性,而“原著”即经典著作则是直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形象地说,通过学习原著,我们既能见“真佛”,又能见“真经”。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我们会直接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并在意识形态批判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同时,我们还会直接体验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学习《资本论》,我们会直接感受到马克思是如何进行资本批判,如何分析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以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同时,我们还会直接体验到,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仍然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利,如此等等。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我们会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并不是先写好了教科书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际需要,在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过程中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又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生动而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正如《资本论》所说,“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谈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我们不能从西方传统哲学、“学院哲学”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应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这三重批判的视野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介入的形式”,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需要考虑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为马克思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粹”的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体现在各种论战性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反杜林论》之中,蕴含、体现在资本批判、政治批判、历史研究的著作中,如《资本论》《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中,尤其是《资本论》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反之,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语),离开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又不能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以及恩格斯著作中的所有观点,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必然终止于1883年或1895年。这是一种“原教旨主义”。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教条主义,甚至“物极必反”,走向“过时”论。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不是心怀济世的救世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不能奉行“本本主义”,重要的是关注其中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头脑”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在它的经典著作中,但其中任何单独一本著作又不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和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世界观理论同资本批判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一贯的、严密的、完整的。从历史角度看,把某一本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某一阶段孤立出来;从逻辑角度看,把某一本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割裂开来,就会“肢解”马克思,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应当系统而全面。
这样,我们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