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色——读《邓小平文选》

字体:16+-

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已为众所周知,但如何理解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却众说纷纭。从根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毕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思考侧重点,因而也就有其特定的哲学基础。从直接性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深藏于背后并渗透于每一个具体构想中的,就是其哲学思想,一种高超的哲学智慧。

的确,邓小平没有写过哲学专著或哲学论文直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而且《邓小平文选》中的文章大多是谈话、对话,使用的语言大多也是普通语言,较少涉及专门的哲学术语,但由此否定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却是一种理论近视。就哲学思想的表述来说,专著、论文是一种形式,谈话或对话也是一种形式。辩证法的本意就是谈话,通过谈话或对话揭示真理。苏格拉底、贝克莱、狄德罗、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无不认为谈话或对话是表达哲学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的谈话录。

当然,邓小平谈话的内容与他们不同。但是,邓小平正是通过谈论中国和世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从而表述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如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社会发展及其标准问题、现时代的主题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问题,等等。研读《邓小平文选》可以看出,邓小平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问题,并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正是当代哲学家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看看海德格尔晚期著作、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便一目了然。在我看来,在邓小平的谈话、对话及其所使用的普通语言中包含着深邃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实际上,哲学从其诞生就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各种特定的范畴、规律出现的逻辑化了的哲学,这种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哲学知识;另一种则是深悟哲学的精神实质,并能将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艺术地渗透到现实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一种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法,这是活的哲学运动。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无疑属于后者,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之中,直接产生在邓小平独特的实践活动之中,并通过其具体的思考过程和活动过程显示出来。这是一种与当代中国实践交织在一起的活的哲学运动。

按照邓小平的观点,“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维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这就是说,哲学的主要功能是方法论,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提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安身立命之本。恩格斯以其远见卓识早就向人们宣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思维向真理运动的途径和实践改造世界的方法。方法是人们用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程序。世界观和方法论达到一致的过程,本质上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客观规律,并把它们转化为认识手段和程序,转化为主体行动规则的过程。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他“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并把它们转化为哲学方法论贯彻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

邓小平首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毛泽东不同的是,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生产力标准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了,形成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原则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邓小平多次提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从形式上看,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邓小平语);从内容上看,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作为检验某种社会体制或制度是否值得肯定和保留的根本标准。一句话,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

一代辩证法大师毛泽东生前多次赞誉邓小平善于照辩证法办事。的确如此。善于照辩证法办事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特色。不过,邓小平并没有去简单地重复辩证法的各种经典术语,并没有去构建一个从概念到概念的辩证法体系,也没有仅仅从世界观的层次上看待辩证法,而是把辩证法推进到工作方法的实践层次上,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全面运筹的社会活动辩证法。这种全面运筹的社会活动的辩证法就是要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相互对照、配合,达到相称,从而使社会良性运行。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的主线仍是矛盾,其特点在于,关注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创造中国现代化的各种矛盾能在其中良性运行的形式。

邓小平的历史观是以开放的世界为基石的世界历史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语)。开放的世界的形成增强了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外,如同人的肢体不能孤立于血液循环系统之外一样。在当代,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只有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发展自己,才能获得发展的爆发力,从而以跳跃式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语)。邓小平的见解具有深刻的内涵,实际上揭示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相加效应规律与封闭行为的重复效应和衰减规律。

我断然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邓小平理论“没有界定明确的哲学深度”。没有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邓小平不可能形成一种“总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创立恢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种与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活的哲学,一种与民族精神的搏动融合在一起的希望哲学。以前,哲学探索到的是真理,但它离我们遥远;今天,哲学就在我们的活动中,它使我们感到真实。在经典的象牙塔中待长了,哲学就会成为一种玄思,它是符号、逻辑、概念群的运转。我并不否认这种至深至玄的思辨,因为我就在其中。然而,对于邓小平哲学思想却不能这样理解。你要到这里来寻找经典哲学术语,这几乎是一种空想;按照经典哲学的框架来操作,你将一无所获。在我看来,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但由于他深悟哲学的实质,同时又由于他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时代能够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身份,无比广阔地展开了他那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有从这一特殊的途径,我们才能发现邓小平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