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教授写过很多很多、不同形式的论著,仿佛讲着很多很多的“故事”,但你永远猜不着他的下一个论著的形式是什么,下一个“故事”是什么;写过很多很多、涉及不同领域的论著,仿佛讲着不同的“故事”,但你又恍惚觉得永远在听同一个听不厌的“故事”。读着陈先达的论著,你的眼前不断幻化着殊异的人物及其思想的“故事”,但这各种人物及思想的“故事”又似乎很熟悉,犹如一尊“千手观音”的臂膀。就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不可能没有主流一样,陈先达很多很多、不同类型的论著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陈先达全部论著中的“热核”。
20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诸于世如巨石投水,对它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持续不断,遍及世界各主要国家,涉及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和评价。西方“马克思学”声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现了“真正的”马克思,发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期封闭的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门窗,各种学说、思潮蜂拥而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也正是在此时,马克思早期思想,尤其是异化思想和人道主义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由于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国内少数学者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一度存在着求新而不严谨的倾向。
这是一个重大的、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问题。为此,陈先达教授挺身而出。1981年,陈先达在《哲学研究》第8期发表《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当时流行的用抽象人道主义解读马克思的观点提出异议;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明确提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经历了“从异化到异化劳动”、“从个体与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两次转折;1984年,在《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了《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出发点》,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角度论述了资产阶级理论家从抽象的人出发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转移到现实的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科学性;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评西方马克思学的“新发现”》,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即只有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扬弃私有制,才能使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主题的哲学论证则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局限,西方“马克思学”恰恰利用论证中的这种不成熟性,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伦理化和异化理论化,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同时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对西方“马克思学”所谓的“新发现”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极有说服力的批判。这四篇文章的发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加“战士”的形象,体会到了“战斗唯物主义”的精神。
1983年,陈先达教授与靳辉明教授合作推出了力作——《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明确提出:“只有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看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变动的活生生的过程,只有辩证地理解这一过程中旧哲学影响和新生的理论现象的关系,并全力捕捉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新的思想萌芽,才能科学地揭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陈先达看来,如果不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联系中考察,而把某一阶段游离、割裂开来,势必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与歪曲,如西方“马克思学”的惯用手段之一就是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立起来,形成所谓的“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与“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对立。
为此,《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对马克思早期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论述了马克思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阐述了马克思从自身世界观的转变到创立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真实道路,从而说明青年马克思无非是指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即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的马克思。《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专著。读过此书的人都认为,这部著作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批判西方“马克思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马克思学”的开山之作。
在当代西方思想界,从“修正”、“重建”、“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方案和主张,到制造“两个马克思”和“第三个马克思”的神话;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中虚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故事”,再到把整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之作出荒谬的宗教类比,各种不同的观点令人目眩。全面分析这一现象,揭示产生这些误解、歪曲、纂改的方法和手段上的共性,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揭开这层蒙在马克思本人身上的面纱,捍卫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迫切任务之一。陈先达教授等著的《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给我们提供了完成这一迫切任务的理论解答。
《被肢解的马克思》从纵向上考察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尤其是伯恩施坦所作的“修正”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提出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了萨特等人所作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分析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西方学者所描绘的“晚年困惑”的马克思“第三肖像”,以及在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人道主义化之后又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化的趋势,从而揭示了各种“肢解”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共性:一是借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进行“肢解”;二是利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割裂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各取所需”。当然,《被肢解的马克思》并没有简单的否定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而是以叙述与研究、分析与批判相结合的视角,从整体上分析这些主张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并在这一基础上将它们所关注或提出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以及它们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作了区分,肯定了其中某些问题的意义,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答。
应该说,在西方马克思的研究者中,既有真诚愿望下的探讨,又不乏蓄意歪曲与攻击。《被肢解的马克思》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对真诚愿望下的探讨,注重总结它们的失误和教训;对蓄意的歪曲与攻击,着重分析揭示它们的目的和手段,而在总体上又贯穿着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注意分析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不时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及其内在联系。《被肢解的马克思》明确提出,历史条件的变化常常成为“肢解”马克思的主要借口;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往往成为“肢解”马克思的理论温床,只有及时地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新涌现的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地制止各种“肢解”马克思的企图。
陈先达教授一直认为,历史离开理论只能是材料堆积,而理论离开历史只能流于空洞,在科学研究中,最佳选择只能是历史与理论结合。1987年,陈先达出版了他的力作——《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这部著作注重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既着力从凝结的形态上去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结构,也注意从流动的形态上去探究马克思历史观演化的逻辑进程。同时,还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的纵向研究方法,不限于就哲学史谈哲学史,而是突出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综合性研究,论证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对其历史观的深刻影响。在陈先达看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哲学,但它的来源却不限于哲学,正如亲缘繁殖不利于种的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它不仅对研究和发展唯物史观,而且对探讨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近年来,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论著日见增多,其中不乏佳作,但从方法论这个高度看,一般都有史论脱节的缺点。《走向历史的深处》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可谓史论结合的哲学奇葩,以其深刻的思想、精彩的表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马克思历史观形成与发展的立体图景,揭示了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的道路。在我看来,《走向历史的深处》不仅是一部深沉的思想史的著作,而且是一部深刻的理论著作,体现了唯物史观即马克思历史观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走向历史的深处》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学术寻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在陈先达教授看来,对时代课题的解答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的共同任务,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从历史的角度说,把马克思主义从其发展的某一阶段孤立出来;从逻辑的角度看,把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一学说同其整体割裂开来,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去探讨。陈先达的专业是哲学,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这一生一直以哲学为业,这是个需要不停思索、令人寝食难安的专业”。哲学的确使陈先达“不停思索、寝食难安”,但他又深深地认识到,“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定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因此,从1982年开始,陈先达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综合的角度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1982年出版,陈先达是主要撰稿人和统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综合地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史的专著。此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做过专题的研究,但多从不同方面进行断代研究,而像《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这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研究其理论出发点,剖析其理论结构,探求发展的理论线索,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1988年,陈先达又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从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已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研究其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探索其基本原理却是一个薄弱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的出版无疑为从逻辑整体上探讨马克思主义作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读着《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被肢解的马克思》等著作,你会体会到一种既“远”又“近”的奇特的幻觉:一方面感到这些论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久远的年代,远在天边,“虚无缥缈”;另一方面又会感到这些论著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近在眼前,真真切切。一句话,在这些论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马克思正在由“远”而“近”地向我们走来。也正是在这些论著中,我们不仅听到经典作家在“说话”,而且听到陈先达“自己在说话,说自己的话”。由此领悟出一种求新与求真相统一的求是精神,看到了“诗一般的语言”,透视出“铁一般逻辑”,并体会到哲学的力量。陈先达的论著把哲学的深沉、历史的丰富、文学的优美结合在一起了,理论是深刻的,分析是冷峻的,语言是优美的,结论是批判的,效果则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陈先达教授厚重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被肢解的马克思》等论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广度和维度,展示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文采”与“风采”、“文品”与“人品”。这是一片思想的园地,沐浴在明丽的丰硕的秋天。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比喻就是,这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