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领悟日常事物——《杨耕自选集》后记

字体:16+-

这本自选集选编了我在1990~2010年间所写的部分文稿,时间跨度整整20年。

这20年间,世界处在剧烈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革命之力和经济全球化之势,并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相反,苏联社会主义却被西方资本主义“不战而胜”,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犹如“多米诺骨牌”,顷刻之间轰然倒塌……;就国内而言,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谱写着“春天的故事”……。这本自选集较为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变迁及其特征。

这20年间,我从文本研究、历史考察和实践反思三个维度展开了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离开了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会走向虚无,得到的只能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叔本华语);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会流于空洞,得到的只能是被“肢解”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马克思语);离开了对当代实践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也就无法彰显。我们必须明白,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革命家,是二者完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释世界的知识形态,又是改变世界的意识形态,是二者高度的统一。这本自选集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一时期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特征。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把这本自选集的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原则和特征的再思考,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其基本特征就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并重新探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阐明必须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第二编是关于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再思考,明确提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具有世界观意义,并重新探讨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阐明较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编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再思考,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重新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难题、内在矛盾和思维坐标,并阐明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又像“黄河远上白云间”,前景辉煌。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哲学上看,改革就是现实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现实的超越。关注这一现实,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由此引发对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哲学反思,反过来,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现实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应有的良心和使命。“位卑未敢忘国忧”。我深切地关注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

我始终认为,哲学研究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哲学家不应像魔术师那样,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空谈智慧;哲学家也不应像吐丝织网的蜘蛛那样,看着自己精心编制的思辨之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水中的月亮为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为眼前的人。人类哲学史表明,任何一种有成就的哲学,无论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还是就其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都是非常现实的。

哲学似乎高耸于天国,可哲学家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实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所谓超前性也不过是对可能性的充分揭示。在我看来,哲学必须进入抽象的概念领域,以概念运动反映现实运动,否则,就不是哲学;哲学又必须从“天国”降到人间,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否则,哲学就既不可信,也不可爱。我非常喜欢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写的一首诗:“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太空中遨游,寻找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而我只能真正领悟,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日常事务!”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有限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深知这本自选集的缺陷,因此,我期待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人如此,作为凡人,我更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