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观点包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论述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在自己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道路;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没有绝对的分界: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的。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学术界有不少研究,产生过许多成果,但也存在着较大分歧。有的学者把科学社会主义划分为19世纪、20世纪两个历史阶段;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阶段、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若干小阶段;有的学者将科学社会主义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的学者以《共产党宣言》、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点把科学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还有的学者把科学社会主义分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四个发展阶段。[32]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分六个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进程。除空想社会主义作为单独的一个阶段外,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斯大林苏联模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独立探索阶段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33]
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在它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后相继的四个历史阶段,在这四个历史阶段中有三次大的历史性飞跃,有五次发展**。
第一个时期,从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到19世纪末。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第一次飞跃。
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在欧洲确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它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工人阶级,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初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凸显出为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理论指导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把它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建立了共产主义同盟。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自己组织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科学预测。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变成一种实践,其标志是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在其指导下,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革命组织和政党,科学社会主义很快由理论变为实践。1864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工人革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诞生。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但在东方国家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此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横广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进一步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组织。以合法斗争为重要形式的工人运动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滋生了改良主义、议会主义,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此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分化状态,社会主义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欧洲社会党、民主党、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就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发展的。
总之,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个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产生并在工人运动中占领导地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建立革命政党阶段,并且局限于欧美国家,没有产生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政权;崇拜合法主义的改良主义开始滋生;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尚未觉醒。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0世纪初,列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这一经济现象作了理论概括,认为它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宁还论证了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列宁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和第三次**,即社会主义从一种实践变成一种制度、由一种理想变成现实。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列宁,理论形态是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列宁之后,他的继任者斯大林,领导党和苏联人民艰苦奋斗,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也成为后来许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曾一度高涨,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而走向低潮,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又以反法西斯斗争为主要内容逐步走向高涨。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则持续地、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随着东西方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世界六大洲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民主社会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在一些国家执政。
总之,这一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进行的。其最大的特点是运动已分裂为以列宁主义为旗帜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以伯恩施坦主义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共产国际为领导中心、在世界六大洲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的建立,东方落后国家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是这个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发展的主要线索。
第三个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一个国家发展到多个国家,其标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帮助下,社会主义由先前的1个国家发展为15个国家,世界上近1/4的土地上生活的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尤其是在中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民主斗争,对摧毁殖民体系,对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从而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轩然大波,并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共产党人要求退党的**。苏共二十大揭开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盖子,进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对适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的探索。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又很快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张。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认识。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那样的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受严重挫折。中国的“**”加上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信誉开始下降,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入低潮。虽然如此,我们党在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其标志是20世纪60—7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进行的改革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和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选择。其理论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苏共二十大之后,一方面,南斯拉夫、苏联及东欧国家先后开始改革,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更加显现;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民族解放运动到70年代达到**。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中,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在亚洲,出现过印度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缅甸纲领党的社会主义、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主义和苏加诺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地区,出现过叙利亚、伊拉克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纳赛尔主义、利比亚卡扎菲的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管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在非洲,有一些国家自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还有一些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加纳恩克鲁玛的社会主义、塞内加尔的民主社会主义、坦桑尼亚尼雷尔的乌贾马社会主义;在拉丁美洲,出现过圭亚那的合作社会主义、智利社会主义、尼加拉瓜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改革的兴起和第三世界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然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在西方等各种势力的强大攻势之下,逐步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出现20世纪的第二次退党**,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转向了资本主义。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自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改革开放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续写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因此,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
严格意义上说,这还不构成一个时期。但我们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冷战”结束2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并未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消失,反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激发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仍然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目标。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越南、古巴、老挝等国顶住国际敌对势力的压力,在改革中顽强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目前,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在低潮阶段,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没有消除,人类寻求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追求就不会停止,社会主义仍将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始终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联系。每当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处于尖锐状态时或当资本主义处于危机状态时,工人运动的发展就会推进一步,赞成社会主义的人就会多起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个新**。每当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时,而社会主义又遭遇各种挫折和挑战时,赞成社会主义的人会减少,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处于低潮。
第二,始终与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相联系。每当工人运动高涨时,对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需求增加,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也会处于**,会产生诸多的理论家和学者,也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而每当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时,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处于低潮。
第三,始终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联系。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相联系;列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相联系;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相适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相适应。
第四,始终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历史意义就在于:一是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并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复杂局面;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改变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此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五是它代表着人类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预示着人类美好未来,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0页。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1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28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15]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5~336页。
[1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23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5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3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5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2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798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6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58页。
[31]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32] 参见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0页。
[33] 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