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社会主义从1516年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这样三次历史性飞跃。其第一次飞跃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的。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2]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欧洲各先进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已上升到首要地位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政治主张之后的产物。成熟的理论是和成熟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相联系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科学地揭示并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任何一种新学说,尽管其根源深藏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但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材料。19世纪30—50年代,自然科学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产生了“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的发现。这三大发现大大地加速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组织管理形式的社会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充分地暴露出来了,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日趋成熟;另一方面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式,为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为现代无产阶级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武器和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又是以19世纪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为依据的。马克思在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同时,对于当时欧洲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审查和革命性的改造。“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13]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近代欧洲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剔除了其中的陈旧与玄想的部分,保留并进一步发展了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最终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对于这个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4]
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都做出了独立的贡献。列宁公正地指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公正的。”[15]对于他们的理论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恩格斯有过一段谦虚的说明:“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16]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是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7]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伦理观念、理性原则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根本缺陷,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科学论证,把社会主义看作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种生产方式,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生产就向前发展;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时,后者便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革命就会到来,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过时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方式让位于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地产生的,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这种生产方式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必然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地说,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日益加深。它必然演变为频繁的经济危机和尖锐的阶级斗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在其自身中大大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只有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使社会得到解放。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仅仅看作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的观念,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有自己的利益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立者和建设者,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这样一种阶级力量,它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远见卓识,最有前途;它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最富于革命彻底性;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因而又具有大公无私的阶级特性。由于这几个原因,无产阶级完全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它的阶级利益是同社会发展规律完全一致的。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改造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主张,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期望借助于少数贵人的善心和富人的钱袋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直到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本阶级的统治。因为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也不例外,它总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国家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剥削利益和过时的生产关系。
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曾给予过深刻的分析。他说:“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18]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了轰轰烈烈的实践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是思想运动,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思想家头脑里的东西,它始终未越出狭小的范围,始终无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从一开始就强调要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这是各国无产阶级的共同历史使命。恩格斯指出,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9]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现代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强调理论要“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20]。自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社会主义也就越出了狭小的范围,变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自身解放的精神武器,从而把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先表现为自发的、没有组织的、孤立的反抗,表现为破坏厂房、捣毁机器、殴打厂主等形式。这表明了无产阶级那时还不善于把机器和使用机器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区别开来,误把机器当作贫困的根源,误把工厂当作压迫工人的地方。实践教育着工人,当他们感到破坏机器并没有消除自己的苦难,更未能阻止机器更广泛地使用时,他们开始把目光注视到资本家和资本家阶级,并逐步由改善生活条件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而随着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把反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交给工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斗争变成了自觉的斗争。马克思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推动作用时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1]这一论断适合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无产阶级从理论上认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认识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条件和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本阶级的先锋队,有了团结本阶级的领导核心,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人运动中的广泛传播,工人运动在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了。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斗争,显示了自己的阶级力量,并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
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具体运用这一理论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现存的结论,用教条式的理论原则去剪裁现实。对此,恩格斯反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任何其他思想一样,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也要得到不断的修正、充实和丰富。只有这样,科学社会主义才有生命力和活力。马克思、恩格斯也总是以批判的、发展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说。他们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己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他们先后为《共产党宣言》所撰写的七篇序言便是这方面的典范。几乎每篇序言都反映了作者在写作新序言之时对新的、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最新认识水平,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空想社会主义从伦理观出发,建立在空想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从生产力出发,建立在科学和实践的基础之上。
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24]。恩格斯指出:“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25]在空想社会主义舞台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很不发达,资本主义的矛盾尚未充分展开,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更是处于萌芽状态,“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26]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无论是对现实制度弊病的批判,还是对消除这些弊病的手段和未来理想方案的设计,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是在生产的现存物质事实和现实的阶级斗争中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现出来的,而只是凭着对人类理性的认识,凭着头脑的空想,凭着对现实制度的厌恶和愤怒,凭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同情和忧虑发明出来的。马克思指出,这种乌托邦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幻想借助小小的花招和巨大的感伤情怀来消除阶级的革命斗争及其必要性;这种空论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只是把现代社会理想化,描绘出一幅没有阴暗面的现代社会的图画,并且不顾这个社会的现实而力求实现自己的理想。”[27]
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事实中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的正确揭示。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一个社会形态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应到这个社会内部去寻找,不应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来到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这就使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绝不是空想社会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社会,是什么“人类理性”的发现。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8]
科学社会主义所立足的现实的基础就是生产社会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社会化了,生产过程社会化了,劳动产品社会化了。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转归社会占有,并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却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财产,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也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社会共同劳动的产品也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尖锐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家出现了:他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当然就占有产品并把它们变为商品。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活动;而交换以及和它相伴随的占有,仍旧是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29]这个基本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化生产越发展,它“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30]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是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生产社会化的经济事实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所以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31]
正是由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同,因而它们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对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和变革社会的道路的认识不同,因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尽管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却不能指出真正的革命道路。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如果仍然强调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就必然阻碍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成熟的无产阶级理论表现,它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内容也必将日益丰富,从而引导无产阶级从胜利迈向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