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史观的确立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成为科学的理论而非歪理邪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二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研究对象;三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各自完成了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历史观的革新和经济学上的革命性突破,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一个学识渊博的律师之家。他17岁就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之中,开始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1844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重要文章,提出了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和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思想,并阐述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关系,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恩格斯1820年出生在德国莱茵省一个纺织厂厂主之家,中学尚未读完就到其父所在工厂工作,1842年又到英国经商。在英国经商期间,他深入工人住宅,参加工人集会,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1844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述。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论证了废除私有制的必要性;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得出了无产阶级才是代表未来的阶级的结论。这样,恩格斯就在英国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国度完成了“两个转变”,共同的观点和主张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1844年8月,恩格斯返回德国途中,在巴黎拜会了马克思,两人志同道合,对所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从此结成了终身的友谊,共同完成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一块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以前的欧洲思想史上,各种历史观从总体上说都是唯心主义的。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神权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宣扬的人道主义、个性解放和理性精神,都未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命题,要改变人性必先改变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又是由具有理性的天才人物的意见决定的。这样就出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意见支配世界”这两个相悖的命题。黑格尔同意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认同人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决定人的意志的是“绝对精神”。因此,他把“绝对精神”当作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根源。费尔巴哈既反对用“上帝”来解释历史,又反对用“绝对精神”来解释历史,主张以“人”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但他所说的人却是“感性的人”,即“抽象的人”。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了政治法律制度产生的根源,强调了建立在财产关系之上的利益关系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他们认为,财产关系是由产业的发展决定的,而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又取决于天才人物的智慧和理性。总的来说,他们主要是凭直接感性接触,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和矛盾,认识到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的认识受到很大的局限。比如,他们看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但又害怕阶级斗争;他们从道义上同情无产阶级,但又不相信无产阶级。他们还不可能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谛,他们对社会主义远景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应该依靠的社会力量的认识都具有空想性质。这也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并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就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出发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论证了:物质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以及阶级、国家、革命等经济政治关系;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8]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样,社会主义就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到解决冲突的手段。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第二块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具体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虽然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初期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没有后来在《资本论》中表述得那样完备,但是,马克思这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点,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7年在布鲁塞尔所作的、1849年发表在《新莱茵报》第264—269号上的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可以得到证明。”[9]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质,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将不断趋向激化,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特殊规律。对于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的意义,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10]
3.两大发现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亲身参加了当时的工人运动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完成了自己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从唯物史观来看,它的发现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深刻的革命。它给人们以正确观察社会的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经济根源。唯物史观认为,决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经常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会激化起来。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就是社会革命,就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或快或慢地变革。至此,一种社会形态就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历史上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同样,在这个规律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此外,唯物史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这样就使社会主义摆脱了空想的性质,成为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
从剩余价值学说来看,它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使人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必要劳动创造的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然后转化为资本,这是工人贫穷和资本家致富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进行的基本形式。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形式,不同于历史上的封建地主和奴隶制占有剩余产品的剥削形式,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并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才能生活的经济条件为依托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必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技术装备,使生产不断社会化,势必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不是幻想家的空想,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此外,剩余价值规律还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斗争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苦难完全是由资本家的剥削造成的,而他们受剥削的原因就是工人阶级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而且,他们和资本家之间的鸿沟,由于现代大工业的逐渐占有一切生产部门而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因此,无产阶级为了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获得自身的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剩余价值的发现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力量。
总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正是在这两大理论的基石之上,社会主义经过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论证,最终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