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字体:16+-

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推动历史的力量源泉,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了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了以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这个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的。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党的十五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行了总结,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的,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是由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以上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美元,上升至世界第三,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约8%;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5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吸引外资总额居世界第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了约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000多万。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面对如此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正确思路,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强调,推进我们的事业“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7]胡锦涛指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8]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在用什么样的理论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这个问题上,苏联的教训非常深刻。长期以来,苏共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党的理论对党员和群众缺少吸引力。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一些西方学者说,苏共的垮台就是因为“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合法性。苏共的教训说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必须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创造性的历史贡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有过论述,但他们没有条件进行这个实践。列宁根据俄国实际进行了探索,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毛泽东借鉴苏联经验并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对当今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从书本出发,也不能从固有模式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强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的经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2]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4]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8]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