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字体:1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突出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展开,党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对国情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党对客观地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特点,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长期的。1979年叶剑英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34]“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35]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提醒人们:“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3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判断,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37]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的阶段”的提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38],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9]这个重要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又一块重要基石。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并对其经济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40]

1987年,为适应加快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党急需对我国国情的特点作出概括,需要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并以此作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问题[41]。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深刻阐述。

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标志。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根据,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这个理论的确立,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是我们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科学依据,是我们同“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的客观尺度,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指南,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42]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在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强调了两点:第一,“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3]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44]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45]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变。党的十七大正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新特点,强调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2009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再次强调了“两个没有变”,即“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46]。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没有变”,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7]。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4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坚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49]

2013年年底,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50]他之所以如此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是因为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以后,有的人认为中国已经超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印度时指出:“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历史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努力。”[51]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52]

总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53]

经过10年的认识和实践,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54]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脱离生产力的发展去抽象地谈论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的特定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使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自觉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为建立起高度发达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打下物质基础。因此,那种离开初级阶段的实际,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改革开放,只从本本和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教条理解出发,笼统地讲要坚持社会主义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55]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时,一方面,要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千万不能丧失信心、迷失方向,而是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国情,只讲“初级阶段”,不讲社会主义,必然会迷失方向,只是死路一条;只讲“社会主义”,不讲初级阶段,企图脱离社会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样是死路一条。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才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56]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不仅表现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还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这反映了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方面的差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57]我们党之所以反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58]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来理解初级阶段,在承认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才能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过不少探索,最新的探索参见赵稼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9卷第3期,2016年5月出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4]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5]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0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2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20]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436页。

[27]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28]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29]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30]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31]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3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33]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34]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页。

[35]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

[3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3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38]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39]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页。

[40]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4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42]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3]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4]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4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

[4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4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4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4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50]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51]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

[5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53]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54]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5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5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5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5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