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它通过一系列规范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清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它通过保存与传递人类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把制度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十分注重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第二,社会制度是分层次的,包括社会形态、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三个层次。社会制度的三个层次从内到外依次展开,作为社会形态的制度处于制度体系的核心,是进行基本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基本制度处于中间层,是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形态的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现,反映一种制度的特殊本质,也体现一种社会制度的共性。具体制度(体制)是基本社会制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改革是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制度的层次性决定了改革的层次性。改革绝不是要颠覆作为社会形态的制度,而是对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变革。由于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改革更多地应在具体体制层面展开。具体体制的变革应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是为了基本制度的更加完善。否则,改革就会演变成改向。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要有“制度自信”,又要坚持“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经过90多年的接力探索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依然是当前我国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许多方面缺乏制度,出现制度缺失的情况。有的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但也不完善,执行成本较高或根本难以执行。还有一些制度虽然很好,但并没有严格执行,如生态环境方面的制度、反腐败方面的制度等,出现了践踏制度的情况。所以,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保证我们制度的严格执行,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向未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第四,制度创新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研究,是近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11年,胡锦涛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学术界广泛开展了对此问题的研究。从近几年国内研究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几点明显不足:一是对社会制度没有做分层次的分析,作为社会形态、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社会制度纠缠在一起,导致制度认同上的错位或混乱,甚至导致无谓的争论;二是对社会制度的概括不全面,在制度体系中出现部分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完整。比如,我们已经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缺乏研究;三是我们对于制度的构成要件和衡量标准缺乏研究,缺乏对不同社会制度进行比较的宏观判据,结果我们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时,缺乏相应的学理依据。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到我们的制度自信,也影响到我们的制度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研究。
第五,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克服对制度盲目崇拜的倾向。对社会制度的盲目崇拜是我国当前存在的另一种特殊现象。这种制度崇拜导致如下结果:一是制度的力量被无限放大,被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只要建构一系列精确、可靠的制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二是把制度被当作掩盖矛盾和问题的借口,许多人往往以制度缺失和制度不健全作为掩盖错误的借口;三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素质因素被忽视,道德的因素被忽视,精神的因素被忽视;四是制度执行成本增加,但问题仍未解决。比如,我们制定了无数个公款吃喝的制度,但公款吃喝仍然没解决。因此,面向未来,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改革来完善我们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用思想道德方面的软约束弥补制度刚性约束的不足,要形成软约束与刚性约束相配合的体制机制。
[1] 参见秦宣、刘勇:《社会主义制度相关范畴考辨》,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5]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8]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19]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