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够一枝独秀?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何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且世人质疑不同制度选择时,为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赢得不同国家的青睐?这其中自然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起作用。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和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
1.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一个事物表层素描式的经验性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概念。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思维。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把两种社会制度的表层现象简单加以对比的结果,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不是建立在某种绝对真理、纯粹理性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认识和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能在短时间内使苏联从欧洲落后国家变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而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开辟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就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尊重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在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到底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如果不顺应时代潮流,不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会误入歧途。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人民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保证生产力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就是因为我们建立的这一制度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通过不断的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短短几十年内使几亿人口脱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因为我们建立的这一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着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业绩”,能够成功抗洪救灾、抗震救灾,能够用30年时间走完其他许多国家300年走完的现代化历程?这是因为我们建立的这一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因为我们建立的这一制度,坚持对多数人实行民主与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统一,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性;坚持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人民民主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坚持了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等形式的统一,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2.要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进程中看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论述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但“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25]。经典作家由于受他们那个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具体形式作出详尽的说明。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完全由社会直接占有,没有商品,没有货币。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此大不相同。如果用马克思当初的这些设想作为衡量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那就严重脱离了中国实际,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但现实社会主义并未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而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由于我们对如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正确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开始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从现实国情出发,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国内外制度创新的积极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就是因为这一制度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这是因为: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3.要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日趋开放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就凝固不变了。列宁也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总是“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开始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27]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必然相应地向前发展,竖立其上的整个上层建筑也要不断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科学的预测,是一种应然状态。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的体现才是实然状态。历史经验表明,应然与实然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难度。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本身是开放、发展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在这一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整个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成熟的程度不同,因而其优越性的特点、形式和体现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必然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期望,起点也不能一下子太高。如果我们缺乏历史的眼光,采取超越阶段的做法,把在以后阶段才能实现的优越性,当作现阶段的优越性,把将来才能办到的事情,硬要拿到现在来办,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比如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不能超越阶段瞎作为,也不能忘记初衷不作为。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也应该把这一阶段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化的过程。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28]因此,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而否定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一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9]这一切表明,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披荆斩棘向前发展。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87页。
[7]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8]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1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16]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页。
[17]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1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20] 参见牛先锋:《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载《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年第3期。
[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2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2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27]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2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