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四、深化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对策

字体:16+-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6]当前,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抓住有利时机,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在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以下问题的研究。

第一,加强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一是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如它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实现手段、基本特征以及它的制度安排,等等。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全球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三是要着力探讨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社会主义的出路与未来,设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二,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7]目前,我们必须重读马克思,弄清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在同各国实际的结合中如何遵循。

第三,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一是要认真总结《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不同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民族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总结不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三是要加强对苏东国家剧变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研究,因为这些国家在融入全球化、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我们是相似的,它们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四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反响热烈,研究踊跃,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仍有一些难点、疑点问题亟待解答。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和流派有何区别?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有哪些内容,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毛泽东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到底有何贡献?这个理论体系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何关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提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实效?等等。

第五,进一步加强对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些重大课题能否认真解决好,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2.提炼学科方向,加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建设

学科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发展经验。但目前,学科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学科平台。从1984年第一批学位审核至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只有18个学位点,其中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科博士点13个。相比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点29个,政治经济学学位点35个,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最薄弱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增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二是着力改变学科研究方向的混乱局面。从目前各个学科点的情况看,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学科方向五花八门,存在着因人设方向的现象,这已成为本学科建设的重要障碍。当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正确处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划清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边界,提炼本学科的方向。三是从整体上加强对本学科的建设。既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作一个整体来建设,又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当作整体来研究,避免出现宏观研究不足、微观研究与其他学科冲突的现象。

3.整合学术队伍,培养一支信仰坚定、基础扎实、学风正派的研究队伍

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问题在于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学科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人才质量提高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所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直至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而学科建设水平状况决定着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学术研究环境的优劣。学科的影响力往往是由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决定的。学科建设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其建设水平取决于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但学科带头人个人的成功,在组织建制上,必须依赖于学科建设,基础在于学科,没有良好的学科平台,难以成就事业,学校也就难以形成人才高地。目前,特别需要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要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尤其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使他们逐步成为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理论大家。应当加强对那些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利用现有平台并创设新的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吸引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要着力打造学术创新团队。学术队伍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大量的事例表明,一个学术群体能否形成和谐、合作的整体,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科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学术民主、人际关系和谐、道德规范、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集体。

4.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高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对我国的发展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与这种需求相比,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对外介绍和交流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思想学术的声音在世界上还比较微弱,国际社会不但了解得少,而且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很不相称。

我们应当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途径向国际社会广泛深入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我们应当强化国际舆论平台上的“中国话语”,抓住一切可能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向世界“说明中国”,破除国外人士因不了解中国而对中国的“误读”,消除他们因偏见而形成的“误解”,增进他们对中国更多的“了解”,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我们应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学者的国际对话,吸收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我国学者尤其是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应该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使重要的学术会议有中国的声音。同时,我们也应当制定规划,向国外系统翻译一批优秀的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义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

[1] 按照惯例,2013年应该召开第七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但因经费等原因,宣布停办。

[2] “圣保罗论坛”是由巴西劳工党倡议于1990年7月在巴西圣保罗成立的,该论坛由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60多个左翼政党组成。该论坛的目的主要是推进拉美一体化进程,寻求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建设拉美特色的社会主义。

[3] 首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1年1月在巴西召开,此后每年召开一次。该论坛的成员以工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非政府组织代表为主,与国际商界财界的大亨和多国政要云集的世界经济论坛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人将世界经济论坛命为“精英论坛”,而将世界社会论坛命为“百姓论坛”。

[4] “左翼论坛”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和全球左翼人士在北美洲的最大聚会。

[5] 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7] 聂运麟、刘卫卫、杨成果:《第十一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述评》,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8] [美]瓦迪·哈拉比、周岳峰:《世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9] 贺钦译:《古巴经济学家马丁内斯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9期。

[10] 参见王建礼:《爱尔兰共产党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看法》,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11] 肖刚:《经济全球化的神话和不对称的相互依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

[12] 韩德强:《反经济全球化思辨》,载《国际贸易》2002年第4期。

[13]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

[14] [古]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15] 参见赵明义编写:《科学社会主义(增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3年第2版;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