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字体:16+-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总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它与科技革命、与思想解放、与工人运动等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考察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必须同时考察它与资本主义、科技革命、思想解放和工人运动的关系。

1.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我们之所以将近代以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作社会主义思潮,而将此前的追求不算在其中,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潮和制度。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首先写道:“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4]这里的现代社会主要是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是欧洲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资本主义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却给早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最初作为资本的货币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劫掠取得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借助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先后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其首要目标就是黄金。新兴的资产阶级远渡重洋,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民族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中;印第安人的滴滴鲜血和累累白骨,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满船金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贸易的垄断权,成为财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海盗劫掠活动以及奴隶贸易也是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先后开始的海外殖民掠夺,不仅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等巨额财富,而且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殖民者的海外屠杀使美洲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多(从2500万人降到150万人),在秘鲁的印第安人减少了95%。[5]地理大发现及海外殖民掠夺,不仅使巨额财富流向欧洲,而且使欧洲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起来,从而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从此,西欧资本主义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原始积累的基础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其最彻底、最典型的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曾在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凄惨景象。大批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大约到1750年,英国的自耕农已被消灭;到18世纪末,农民公有制的最后痕迹也消失了。为了迫使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忍受长达15~16小时的劳动和残酷的剥削,英国曾颁布了一系列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令”,迫使他们充当雇佣工人。正是通过这些暴力手段,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出现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使用暴力剥夺劳动者、消灭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过程,它不是田园诗式的过程,而“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6]。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就是通过对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产生的。

16世纪初,英国之所以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不仅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发达,更主要是因为英国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原始积累在英国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特别巨大的苦难,使大批农民和产业工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对英国资本主义这种残酷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

到17世纪,意大利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独领**,并非由于此时意大利的生产力发达,其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变过程中意大利国内积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康帕内拉所处的时代,意大利的城乡经济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成为世界上乞丐和强盗最多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北部城市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已经丧失;另一方面,从15世纪末开始,意大利的邻国西班牙和法国为争夺意大利,以意大利为战场,连续打了长达65年的战争。经济的衰落和战争造成的破坏,给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意大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可见,在意大利,不是经济的发达,更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而是尖锐的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孕育了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在一些西欧主要国家有了长足的发展。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法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早已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僧侣、贵族之间的矛盾,又体现了城乡无产者、贫苦农民、手工业者与新老剥削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中心之所以转移到法国,除了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国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中出现了十分复杂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虽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反复,这种反复的最大受害者恰恰是贫苦百姓。而此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在法国的兴起和发展恰恰是法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各种尖锐矛盾的反映。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历史进入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开始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法国、美国也于19世纪上半叶完成了工业革命。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英、法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德国虽然落后于英、法两国,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了很大发展,工业革命也已起步。英、法等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继续开展海外殖民掠夺,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在一些西欧主要国家得到了发展,而无产阶级却仍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备受压迫和剥削。这种令人失望的现实,引起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恰恰反映了贫苦劳动人民的呼声和愿望。

总之,从空想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的思潮、制度,总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就带有它难以克服的弊端,故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激发起无数仁人志士对替代资本主义的更加美好社会的向往。这也是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也相应地从欧洲个别国家的思潮,发展成为欧洲的区域性思潮,并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思潮,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追求。由于资本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成熟程度不一样,给不同国家带来的灾难也不一样,各国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畅想也不尽相同,因而在不同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潮也不一样,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社会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热点经常发展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考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同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

2.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往往是首先发生科学革命,然后在科学革命推动下发生技术革命,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则是产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继而进一步引起社会其他层面的变革。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强调科技革命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今中国强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类社会自16世纪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次科学技术革命中都会出现一批新的科学技术。与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相比,人们通常把16世纪至19世纪的科学技术叫作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16—18世纪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19世纪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后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它们对16—18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世纪末发生在英国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科学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这个以蒸汽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及由其引起的产业革命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然,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纺织机械的革新和蒸汽技术的发明以及由此而来的整个技术体系的变革。这场革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纺织机械的发明为代表的工作机的革命。从1733年英国织布工人约翰·凯伊率先发明了织布用的“飞梭”到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再到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推动的自动织布机,织布效率显著提高。此后,随着轧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整染机等一系列机械的出现,第一次技术革命便由纺织工业手工机械化进入水力动力机械化的时代。恩格斯说:“由于这些发明(这些发明后来年年都有改进),机器劳动在英国工业的各主要部门中战胜了手工劳动,而英国工业后来的全部历史所叙述的,只是手工劳动如何把自己的阵地一个跟一个地让给了机器。”[7]

第二阶段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革新为代表的动力革命。由于水力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适应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发明新的动力机械。1698年,工程师托马斯·塞维利发明了人类历史上能够实际应用的第一部蒸汽机。1705年,托·纽可门制成一种更切实可用的蒸汽机。1765年,瓦特对纽可门机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5倍。1782年,瓦特发明了双向蒸汽机,后经改造并实行了标准化。马克思指出:“直到瓦特发明第二种蒸汽机,即所谓双向蒸汽机后,才找到了一种原动机,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它可以移动,同时它本身又是推动的一种手段;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可以使生产集中在城市,不像水车那样使生产分散在农村,它在工艺上可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8]

第三阶段是以蒸汽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技术体系出现。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来了机器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从而确立了以蒸汽动力为技术主导的工业技术体系。这一体系奠定了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基础。在这一技术体系的推动下,燃料工业、钢铁冶炼工业、运输业等相关工业部门相继出现,机器制造业也由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恩格斯指出:“当1815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制造业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前面了。”[9]

第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16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18世纪后半期的纺织机和蒸汽机等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10]。

首先,它摧毁了自然经济的基础,使商品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蒸汽机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更大规模,从而彻底摧毁了自然经济的基础。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械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11]在此基础上,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成为资本主义确立的一个显著标志。

其次,它推动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化学工业等飞速发展,农业也逐渐机械化。经过第一次技术革命,英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实现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农奴制的衰落和消失,清教主义运动和清教革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圈地运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海外殖民制度与国外市场的扩大,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等,正是这些变化终于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继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差不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

再次,它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动,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使工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雇佣劳动者。小农经济的瓦解和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同时,在资产阶级中,工业资产阶级代替商业金融资产阶级成为主要成分。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由此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

最后,它保证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最终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迫使代表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到1688年“光荣革命”,经过近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下来。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了86年,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才最终被确立下来。此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才相继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最终代替封建主义成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这种代替之所以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与生产力的不发达有关。资本主义之所以于17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最终确立下来,也与科技革命有关。正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工业革命进而促使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地位才真正在经济上巩固起来,资本主义制度才最终确立起来。而空想社会主义在对未来社会设想时,也与此相适应。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时期,因而他们更加注重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关注到了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两个方面。

3.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

在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是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次是始于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前者催生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后者确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而中后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曾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欧的中世纪是一个特别“黑暗的时代”,以至于后人都把这一时期称为“黑暗的中世纪”[13]。在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岁月里,基督教教会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把上帝当作绝对的权威。在教会的严厉管制下,中世纪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新进展,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人被置于精神的牢笼之中。中世纪的后期,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商人、作坊主和银行家开始寻求个人的价值;已经习惯于贪图享乐的城邦独裁者,也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一批宗教激进主义者也力图摒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业已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腐化生活甚至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哲学、自然科学都在逐渐地朝着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这一切预示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即将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显著倒退,而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的。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传到了罗马、米兰、威尼斯等城市,以后又从意大利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思想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加快了这一传播进程。当时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其他几个城市里,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思想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而所谓的“复兴”名义上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其实是一次对人、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的创新。其实质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过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登上历史舞台且最终夺得统治地位而进行的舆论准备。

文艺复兴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一,他们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人生应该充满冒险精神;他们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追求物质幸福及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理智,否定权威,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这些思想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也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第三,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破除了封建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4]

文艺复兴运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的影子。它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注重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它们都把人的幸福看作目的本身。比如,莫尔认为:“快乐和幸福是我们全部行为的目的。”“人生最大而最为持久的享受是脑力劳动的享受。”康帕内拉认为:“人的快乐和幸福不仅在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满足。”

如果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产生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那么,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则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最后涉及荷兰、比利时等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因此,国际学术界通常把这次启蒙运动称为“法国启蒙运动”。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的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较,启蒙运动有一些新特点:首先,在反封建方面,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主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的反封建,则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其次,在反教会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启蒙运动时的反教会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运动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启蒙运动的重点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最后,从表现风格和方法上看,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虽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启蒙运动的作品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战斗性和理想。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导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导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资本主义遭遇新的危机,宣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束。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同启蒙学派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摩莱里和马布利也属于启蒙学者,他们是启蒙学者中反映城乡无产者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