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总是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宣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今天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9]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他在20世纪初结合俄国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于它成立初期就卷入实际革命斗争,因此它的一个极大弱点,依刘少奇的说法,就是“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10]。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特别注重理论创新。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1]邓小平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3]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今天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第二,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但从未在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在获得执政地位后,也曾从马克思主义中获取理论资源,但马克思主义也只是被当作众多理论资源中的一种。虽然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至今仍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但西欧国家的共产党组织数量和党员人数确实已经很少。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它的产生地——欧洲已经被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的列宁主义也于20世纪90年代被俄罗斯人抛弃了。环顾今日之全球,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国家和政党越来越少了。这种状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再创新再发展,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第三,今天,我们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面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唯有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环顾现实,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以下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一,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4]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
一是发挥其“解释世界”的功能,对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给予科学合理且有说服力的解释。比如,“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主义要赶上时代,就必须弄清时代的性质和时代的主题及当今时代的特征,要弄清楚现时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代发生了哪些变化?现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重大课题?再比如,在我们即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0周年时,要在理论上充分说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特点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区域的国家影响有何不同?走出危机的出路何在?谁应该为这次危机承担责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此类危机?对于此类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合理解释。
二是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拿出可行的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拥有和平发展同一个梦想。当今世界,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恐怖主义猖獗、局部动**频繁发生、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加剧、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日益增多,从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威胁。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场,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必须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激励无数社会主义者前行的动力。但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许多国家共产党易名改向,放弃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这是事实。但时至今日,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正在遭受空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纠结的是,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资本主义遭遇危机时,人类的未来将作何种选择?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马克思主义必须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展示其科学性,社会主义要充满活力,必须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对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产生创新性成果。
第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进行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但问题是,现在的资本主义毕竟不同于马克思在世的资本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15]“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16]此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暴发在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受其负面影响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正因为如此,危机暴发后西方学者加强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阶段、基本矛盾、未来命运等问题。人们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中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也期望从社会主义的复兴中找到走出危机的希望。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社会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凭借的是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更为优越的制度安排,而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显然还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辟新的发展境界,必须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无法回避如下问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资本主义到底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与以往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没有变,但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到底呈现出什么样新的特征?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意味着其本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如何根据新的阶级结构调整自身的战略策略?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动力在哪里?资本主义的未来会如何演变?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会走向何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学会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等,这些虽然有不少是老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获得新的解释。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背景之下,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关系到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三,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探索。
“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曾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17]今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根据经验、根据实践来研究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根据实践经验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目前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因为拥有8800多万党员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人数最大的共产党,当代中国因为其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成为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当代中国人身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时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现实。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总之,社会主义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创新。只有把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创新,社会主义才会拥有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1]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1页。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8页。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0]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