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3—34页。
[3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0页。
[33]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13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32—333页。
[36]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4页。
[37]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2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97页。
[40]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458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75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67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01—302页。
[44]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7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52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47]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82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0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5页。
[5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8—89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1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2页。
[55] 〔法〕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第99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2页。
[57]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8—39页。
[58]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64页。
[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44页。
[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07页。
[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4页。
[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4页。
[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76页。
[6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8页。
[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416页。
[6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页。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5页。
[6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69] 参见郑飞:《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
[7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97页。
[7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27页。
[72] 〔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2页。
[73] 参见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 83—95页。
[7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70、171、173、174、177页。
[7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3页。
[7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2—3页。
[77]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330页。
[78] 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94页。
[79] 参见〔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30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10、274页。
[81]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74页。
[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0页。
[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9页。
[84]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74页。
[8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7页。
[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页。
[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8—79页。
[88] 参见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5页。
[9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3页。
[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4页。
[9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8—119页。
[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0页。
[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
[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4页。
[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42页。
[9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27页。
[98] 〔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2、48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75页。
[100] 〔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101] 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4页。
[1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69页。
[1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76页。
[10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87页。
[10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99页。
[10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3页。
[10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03页。
[1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3页。
[1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11页。
[1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3页。
[112] 〔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113] 〔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76页。
[1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115] 目前,汉语学界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都是源于帕森斯和卡尔伯格两个英译本底本。于晓等翻译的三联版、康乐等翻译的远流版(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和阎克文翻译的上海人民版是根据帕森斯的英译本,苏国勋等翻译的社科文献版是根据卡尔伯格的英译本。
[11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序言”并不是韦伯为该书撰写。帕森斯的英译本错误地将《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之“总导论”,作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序言”。澄清这一问题,需要参阅卡尔伯格的英译本。
[117]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页。
[118] 〔美〕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5页。
[119]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19页。
[120] 〔德〕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71页。
[121] 〔英〕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页。
[122] 〔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第37页。
[1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1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1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9页。
[1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4页。
[129] 参见〔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349页。
[130]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72—373页。
[1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0页。
[132]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133]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134]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08页。
[1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5—486页。
[136] 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 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91页。
[137]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81—382页。
[1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696页。
[139] 〔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9页。
[140] Gerth&Mills,From Mar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1946。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6页。
[141]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51、152页。
[142]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39页。
[143]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0页。
[144]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1页。
[145]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3、240、241页。
[146]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页。
[147] 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148] 参见余英时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总序”,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149] 〔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5页。
[150] 〔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5页。
[151] 参见苏国勋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序言”,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6页。
[152] 〔英〕麦克雷:《马克斯·韦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88页。
[153]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7页。
[154]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8页。
[155]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06页。
[156] 〔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页。
[157] 〔德〕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2页。
[158]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85页。
[159]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91页。
[160]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06—107页。
[161]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38—239页。
[162]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1页。
[163]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6页。
[164]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8页。
[165]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51页。
[166]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89页。
[167]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453页。
[168] 《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一文本不是韦伯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而撰写的,只是英译者帕森斯将此文译为“导论”,置于该书之前。参见〔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47页。
[169]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170]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17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59页。
[172]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08页。
[17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5—486页。
[174] 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82页。
[175]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4页。
[176]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8—79页。
[177]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1页。
[178]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0页。
[179] Julien Freund,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London,196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38页。
[180] 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页。
[181]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30页。
[182] 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86页。
[183]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页。
[184] 帕森斯是将韦伯引入英美社会学界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博士论文以《德国最近文献中的资本主义概念》为题,并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翻译为英文。他对韦伯的诠释是为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服务的,并不忠实于韦伯思想的原貌,甚至出现过一定程度的歪曲。但随着美国为巩固霸权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力输出以结构功能主义为骨干的“现代化理论”,帕森斯的韦伯诠释曾一度成为韦伯研究界的主导范式。
[185] 〔美〕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5页。
[186]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页。
[187]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页。
[188]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页。
[189]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349页。
[190]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372—373页。
[1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0页。
[192]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193]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194] 参见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195] 参见〔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40页。
[196] 参见余英时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总序”,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197] 参见苏国勋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撰写的“中文新译本序言”,转引自〔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序言第5页。
[198] 〔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47页。
[199]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200]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20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59页。
[202]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08页。
[2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85—486页。
[204]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4页。
[205]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78—79页。
[206]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1页。
[207] 转引自〔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序言第5页。
[208]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0页。
[209] 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38页。
[210] 转引自〔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页。
[211] 〔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5页。
[212] 〔英〕麦克雷:《马克斯·韦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88页。
[213]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7页。
[214]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8页。
[215]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06页。
[216] 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222页。
[2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97—98页。
[218] 〔德〕李凯尔特:《韦伯的科学观》,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132页。
[219] 〔德〕福根:《马克斯·韦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26—27页。
[220] 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02页。
[221] 〔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63页。
[222] 〔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198页。
[223] 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02页。
[224]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8页。
[225] 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71页。
[226] 〔英〕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219页。
[227] 〔美〕洛克莫尔:《论在马克思主义之后恢复马克思》,转引自聂锦芳:《清理与超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40页。
[228] 正是借助于辩证法,卢卡奇才完成其现代性研究。“现代性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即历史本身从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运动。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才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作为副标题。
[229] 参见吴晓明:《卢卡奇与现代性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30] 〔加拿大〕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82、192页。
[231] “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89页。
[23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27、338、341页。
[233]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39页。
[234]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1页。
[235] 在韦伯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乃是合理化的产物,表现为形式合理性的逐步扩展与实质合理性的日趋萎缩。“合理化”在韦伯那里不仅是一个技术领域的概念,而且是解读整个社会生活的视角。因此,卢卡奇从韦伯那里不仅获得了某种既定的技术批判路径,而且发现了一个用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维度。
[236] 张光芒、童娣:《论新世纪的启蒙话语及其思想谱系》,《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237] 叶秀山:《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38] 韩水法:《启蒙的第三要义:〈判断力批判〉中的启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39] 周晓亮:《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华文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40] 张慎:《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浙江学刊》2004年第7期。
[241] 赵林:《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2] 尚新建:《启蒙与人性》,《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3] 卢钟峰:《由传统走向启蒙——论18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44] 姜义华:《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245] 马德普:《论启蒙及其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46] 丁耘:《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47] 莫伟民、汪炜:《启蒙的悖论及其出路》,《求是学刊》2009年第4期。
[248] 于奇智:《从康德问题到福柯问题的变迁——以启蒙运动和人文科学考古学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49] 谢永康、侯振武:《实现启蒙自身的启蒙——形而上学批判视域下的启蒙辩证法》,《云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50] 李慧娟:《启蒙的界限——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251] 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252] 谢地坤:《永恒的“五四”:启蒙与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253] 有学者并不愿意使用“现代性批判”的概念,认为其本质是“漂白”了意识形态色彩的资本主义批判。无论如何,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典社会理论家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广义的现代,只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境遇,思想家对不同时代问题的“诊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
[254] 参考《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简介》,《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55] 陈树林:《当下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困境》,《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256] 1987年,方克立在安徽宣城“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现代新儒家”的定义: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57] 李翔海:《杜维明“启蒙反思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58] 李维武:《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老师的思想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59] 吴根友:《萧萐父的“早期启蒙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60] 王海锋:《现代性问题的中国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9日第833期。
[261] 褚国飞:《启蒙与梦想——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5日第459期。
[262]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2页。
[263]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页。
[264]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38页。
[265]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8页。
[266] 参见郑飞:《从经典社会理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