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四 简短的结语

字体:16+-

转向生活世界标志着胡塞尔哲学研究的新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胡塞尔认识上的“断裂”。在我看来,这种“转向”既是一种新方向,又是胡塞尔理论思考的延续和拓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的需要。

凯恩断言:“胡塞尔在方法上把生活世界的问题看作通向先验还原的一个通道。”[37]瓦尔登菲尔茨指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不是一个直接描述的对象,而是一个具有方法目的的回问对象,通过这种回问,人们可以重新把握生活世界的先在被给予性。”[38]施特拉维尔强调:“生活世界的问题是通向先验悬搁的一个通道”,并认为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兴趣绝不等于对其先验观念之义的背离,而是意味着一种方法上的转变,即胡塞尔不再采取“根据一种自由的意志来选择悬搁的思维方法,而是首先回答在世界领域之内涌现出来的问题”,[39]这就是欧洲科学的危机和生活世界的问题。胡塞尔的后期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提出一个命题:“从生活世界出发通向先验现象学之路。”

当然,我注意到,“生活世界”虽然是胡塞尔达到先验现象学的途径,但从生活世界出发通向的先验现象学与胡塞尔前期所建立的先验现象学又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意味着一种新的现象学的形式,至少是一种与存在主义的发展相类似,但又不同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正如美国现象学家马文·法伯所说:“胡塞尔的某些晚期著作,可能已经很好地显示出他能够清楚地和合理地说出存在主义哲学家在他们关于存在和生存的言论中声称完成的一切东西(甚至更多的东西)。”[40]

所以,转向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理论思考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又标志着胡塞尔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意味着胡塞尔现象学的新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即胡塞尔并没有在受到批评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上故步自封:胡塞尔的现象学处在开放的发展之中。

同时,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论述,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生活过程是可经验的,“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的现实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41];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具有主体性,是属人的世界。

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这同时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巨大超前性。正是这一超前性、契合性,促使梅洛-庞蒂、M.法伯、E.柏奇等人把马克思与胡塞尔放在一起思考,并力图建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而马尔库塞则被哈贝马斯称为“胡塞尔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与胡塞尔,或者说,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在以后的著作中,我将对这一课题做出详尽的阐述。

[1] [英]施特拉维尔:《矛盾中的世界——关于一门作为伦理基础哲学的现象学》,英文版,69页。

[2] [德]胡塞尔:《现象学和人类学》,见切尔肖姆编:《实在论与现象学的背景》,英文版,131页。

[3] [德]胡塞尔:《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英文版,72页。

[4] [德]胡塞尔:《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英文版,71页。

[5]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1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235页。

[7]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1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德]胡塞尔:《笛卡尔沉思》,英文版,26页。

[9] [德]胡塞尔:《笛卡尔沉思》,英文版,9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法]利科:《胡塞尔》,英文版,231页。

[12]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5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3] 《胡塞尔选集》下卷,981、982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4] 《胡塞尔选集》下卷,98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5] 《胡塞尔选集》下卷,983—984页。

[16] 《胡塞尔选集》下卷,988页。

[17] 《胡塞尔选集》下卷,98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8] 《胡塞尔选集》下卷,988页。

[19] 《胡塞尔选集》下卷,977页。

[20] [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78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1] 《胡塞尔选集》下卷,94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2] 《胡塞尔选集》下卷,102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3] 《胡塞尔选集》下卷,1087页。

[24] 《胡塞尔全集》第6卷,英文版,130页。

[25]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4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 《胡塞尔全集》第6卷,英文版,462页。

[27] [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138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8] [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138页。

[29]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81、8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0]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4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1] 《胡塞尔选集》下卷,972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2] 《胡塞尔全集》第6卷,英文版,133页。

[33]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4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4]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4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5] [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168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6]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8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7] [英]施特雷克主编:《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活世界与科学》,英文版,78页。

[38] [英]瓦尔登菲尔茨:《在生活世界的网中》,英文版,16页。

[39] [英]施特拉维尔:《矛盾中的世界——关于一门作为伦理基础哲学的现象学》,英文版,69页。

[40] 《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第2集,1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