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四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字体:16+-

在简短的结束语中,我不是对上面的论述做一概括和总结,而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中的三个重大问题做一简明扼要的说明。

一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线索,还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理论主题?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都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线索,以物质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解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它解答这一问题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理论主题服务的。与西方近代哲学以至整个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并不是所谓的整个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如何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主题是“世界何以可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就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重在解释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重在改变世界。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

二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为基本框架,还是以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一体化”为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为基本框架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实践观点为核心范畴和建构原则而展开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

我们应当明白,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45],而是立足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的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因此,我们应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把“纯粹”的哲学批判作为本质规定,还是把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作为本质规定?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都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但基本上都是在“纯粹”哲学的层面上阐述这种批判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一样。”[46]在马克思的时代,“人们的存在”、“现实生活过程”、“生活的历史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资本关系。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形而上学批判进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上升到意识形态批判,而意识形态批判的根基则是资本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会存在物。它自在自为地运动着,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资本不仅改变了与人相关的自然界的存在属性,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并使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规定、存在形式和建构原则,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建制。正是在资本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视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从而把存在论或本体论和人间的苦难与幸福结合起来,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

这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批判。在我看来,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力度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深度只有在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而无论是哲学批判,还是资本批判,都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1]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18、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340页。

[4] 《李达文集》第1卷,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李达文集》第1卷,285页。

[6] 西洛可夫、爱森堡编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就是由李达、雷仲坚翻译,1932年由笔耕堂书店出版的。

[7] 《李达文集》第2卷,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 《李达文集》第2卷,59页。

[9] 《李达文集》第2卷,60、61、61、60—61页。

[10] 《李达文集》第2卷,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李达文集》第2卷,56页。

[12]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3]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4页。

[15]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6页。

[16]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版,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版,4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版,修订版前言,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95页。

[22]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1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序,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2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1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13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29]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132页。

[30]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132、54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2]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3]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3页。

[34]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5页。

[36]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5页。

[37]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5页。

[38]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9]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8页。

[40]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8—59页。

[41]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6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2]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60页。

[43]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50页。

[44] [意]葛兰西:《实践哲学》,16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