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西方文化中反传统倾向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它得以产生的沃土。而在美学中,自从19世纪初叶起,就一直存在着一股反对传统美学的潜流,叔本华是始作俑者。如果说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以实验美学和移情说美学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美学主要以传统美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思辨方法为攻击的靶子的话,那么分析美学则走得更远,它不仅一般地反对传统美学,而且要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美学对传统美学的攻击武器是语言分析,它企图从美学所使用的术语方面选择突破口,彻底解决美学中的争论。它从现代逻辑和现代科学中分别引进精确性和方法论,使美学逻辑化、分析化和科学化。它攻击传统美学,认为其基本错误就在于概念、术语的含义不清,使用上的极其混乱。既然在基本概念方面都极其混乱,那么怎么可能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呢?分析美学正是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攻击传统美学,为20世纪现代美学彻底取代传统美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分析美学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它顺应了西方现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分析哲学的兴起恰恰又为分析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20世纪初叶,许多哲学家在对整个西方哲学史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浪潮中,通过对哲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澄清和取消传统哲学问题,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这场运动为分析美学的诞生提供了基本哲学立场和方法论。事实上,当这些哲学家中的一些人把目光转向美学问题时,也就导致了分析美学的诞生。
就作为一个流派的分析美学的崛起而言,它主要以语义学美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分析美学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持一种怀疑论的态度,否定对于美和艺术有下定义的可能性。这种基本观点早在18世纪就已萌芽。例如英国经验派美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在1785年问世的《人类智力论稿》一书中就已认为:“我不能设想,在被我们称为美的各种不同的事物中,会存在任何相同的特性。”[1]这种基本看法为语义学美学所发展,并被导向对于美学术语的语义分析。语义学美学注重语词意义和功能的分析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分析美学。
分析美学是一个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倾向、观点,同时又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一个美学流派。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分析美学的第一阶段以摩尔、艾耶尔和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为代表。摩尔对分析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提供了一种对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方法。他对美学问题并没有花过很大的力气,然而,他的逻辑分析法却为分析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对“善”、“美”进行了逻辑分析,指出“善”和“美”并不是一种自然客体,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用直觉加以认识。否则,就会陷于一种他所谓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美学中,采取了与摩尔类似的立场。他也认为美学是不能加以表述的,美只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的范畴,对它只能保持沉默。另一方面,他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待美,这样,他就把美与种种伦理学价值,如善、幸福等联系了起来。艾耶尔进一步发展了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法,认为美学术语只是表达某种情感,唤起某种情绪反应,而不是用来构成事实命题的。因此,美学只能探讨产生审美情感的原因,而不可能讨论美学中的价值问题。摩尔、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艾耶尔的这些美学理论构成了分析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所谓“情感主义”阶段。
大约在50年代,分析美学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侧重于从日常语言运用方面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有: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韦兹、肯尼克、麦克唐娜等人。这些美学家们认为,传统美学热衷于为美和艺术等概念下定义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语词在日常使用中是与特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只有在具体的用法中才能把握其意义。美和艺术等概念并无统一的本质,在各种不同的美和艺术之间只有“家族类似”的关系。“美”、“艺术”等词的意义也就在于它们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在这一阶段中,分析美学的基本立场是一种美学的取消主义,对传统美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彻底的否定。
到了60年代,分析美学从取消主义回到肯定美和艺术的可定义性,这是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称后期分析美学阶段,以迪基(George Dickie)、古德曼、丹图、布洛克等为代表。这一阶段的美学家们的美学理论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折中主义色彩。
分析美学主要流行于英美等国,然而在整个西方现当代美学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
[1] 托马斯·里德,《人类智力论稿》,498页,汉密尔顿,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