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美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在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生产过剩,通货膨胀,工厂大规模倒闭,工人大批失业,从而使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了;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千百万人死亡,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破坏。因此,人们面对社会的痼疾和残酷的现实,感到惶恐不安,深受压抑。这就形成了存在主义美学得以滋生的土壤。所以从根本上说,存在主义美学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在美学上的曲折反映。然而,存在主义美学之所以在德国和法国盛行,又是和这两个国家的一些特殊背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它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根据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迫放弃一切海外殖民地,并割让了八分之一的国土,还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使得德国资产阶级内外交困,处境十分狼狈。因此,惊恐不安、忧虑、烦恼、沮丧和苦闷的阴暗心理笼罩着他们。另外,他们又不甘心失败,企图东山再起,从而又具有努力奋斗的心理。而除工人阶级之外,其他阶层的人们既不满现实,要求反抗,又由于历史原因只能消极反抗,处处碰壁,从而消沉颓废。在这种心态下,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也就首先在德国应运而生了。它适应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需要,集中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从而在哲学和美学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美学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法国。
就思想渊源而言,存在主义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Sren Kierkegaard,1813—1855年)。克尔恺郭尔把个人存在看成处于不断生存和变化的过程中,但否认这种生成和变化有规律可循。他认为个人的存在出于个人的自由决定和选择。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美学的阶段、伦理的阶段和宗教的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人才能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都贯穿着对死的恐惧情绪,人只有在恐惧、绝望、孤独无依的状态中才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并由此达到自己的真正存在。可见,克尔恺郭尔的思想已包含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雏型。
另外,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也给予存在主义美学以重要影响。存在主义美学两位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曾受业于胡塞尔。胡塞尔在1929年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中指出,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意识的本质进行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哲学必须以非物质、非感性经验的“纯粹意识”为对象,用“加括弧”和“还原法”把整个外部世界和传统知识全部加以排除,然后才能对剩下的“意识流”进行先验的“本质还原”,使之还原为不含任何经验内容的纯“意向性”意识,从而达到对对象的认识。海德格尔把现象学作为他的哲学的基本方法,早在弗莱堡大学研究神学时,胡塞尔的两卷本《逻辑研究》就是他的案头书。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就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存在意义的阐释和揭示。至于萨特,他也是从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那里获得了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他对想象问题的研究,就直接运用胡塞尔的意识分析的现象学方法来进行。此外,在梅洛-庞蒂等人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胡塞尔的思想影响。
还应当看到,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也是存在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反理性主义,他们把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源,美和艺术都从意志派生。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在现实中必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痛苦和不幸,因此得出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结论,这直接启发了存在主义美学中的悲观主义方面的思想内容。而尼采则认为强力意志要求控制他人、奴役他人、积极进取以征服一切,他所倡导的酒神精神则为存在主义美学中的绝对自由主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思想养料。
存在主义美学在20年代末兴起,它与现象学美学在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方面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就其思想来源和方法论而言,两者都深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和现象学方法的重要影响。就基本观点而言,两者都注重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即艺术本体论的探讨;都反对把审美主、客体割裂开来,而主张从它们的关系中来把握艺术的存在,都认为审美对象不是客观的实体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都重视观赏者对作品的创造性重建,主张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了艺术作品等。因此,存在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对于后起的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美学诞生以后,由于适应了特定时代的需要,得到了迅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就其发展和扩散的大体情况来说,基本上是沿着:德国→法国→其他各国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
存在主义美学诞生于德国,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为标志。他们两人的美学思想确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奠定了存在主义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存在主义美学在20世纪40、50年代达到鼎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美学传入法国,并且以法国为中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风靡欧美各国。法国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梅洛-庞蒂、加缪、德·波伏瓦等人。另外,法国的存在主义美学家大都是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萨特、加缪、德·波伏瓦等人,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阐述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而且还通过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宣扬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从而更有利于存在主义美学的传播。除了德国和法国外,存在主义美学在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等国都得到了发展,例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就受到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使存在主义美学东方化。他也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把美看成是人格的光辉和人生的希望,是人类自我复归的关键。并指出,艺术把探求存在的奥秘作为最终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主义主要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定者。海德格尔多次声明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他所谓的“存在主义”指的就是狭义的存在主义或萨特主义。此外,通常被称之为存在主义者的加缪也多次声明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他所谓的存在主义也是指萨特主义,他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试图以理性的方式解释不可解释的存在之荒诞,他自己的哲学却拒绝任何解释,只关注如何在荒诞中生存。我们将在广义上使用“存在主义”一词,因此它将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加缪等人都包括在其中。
下面我们对存在主义美学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