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一节 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字体:16+-

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如果说,早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革命阶级,为了获得自己的政治统治,曾对宗教采取了尖锐的批判的话,那么到了19世纪,由于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与其他剥削阶级一样,迫切需要利用宗教来麻痹广大劳动群众,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哲学上,连僵死的中世纪经院哲学也被他们所利用。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和美学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在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群众的生活还十分困苦,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世界性战争造成了千百万人流离失所,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前途感到无限的忧虑和失望。加上西方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的影响,从而使得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和美学仍然很有市场。它的理论家们利用资本主义矛盾重重的现状和科学新成果,企图证明在个人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坚实、冷酷的现实,因此有必要对上帝进行再发现。

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美学思想。阿奎那根据基督教教义,把现实世界看成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真、善、美的最高体现。他认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第二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1]并明确指出:“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它们里面。”他主张美与善不可分割,但又有某些区别,美“涉及认识功能,因为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2]阿奎那的这一系列美学思想为新托马斯主义美学家们所继承和发挥,构成了该派美学的最主要的思想来源。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也是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一个主要来源。马利坦和吉尔松早期都研究并接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和美学。柏格森指出:“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3]唯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世界的本质。从直觉主义哲学出发,他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内心直觉体验的发现。艺术家创造了一种能表现生命绵延的知觉,这就是美的直觉。马利坦等人接受并发挥了柏格森的直觉概念,利用直觉概念作为领会上帝存在的神秘途径。

此外,新托马斯主义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现代形式主义美学都有一定的联系。马利坦、吉尔松等人把精神分析学美学中的无意识概念与上帝的存在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艺术的根源。而他们对于美的三要素分析则被许多人称为具有形式主义的因素。

新托马斯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在瑞士、美国等国也很有影响。该派美学的主要代表是马利坦。他复活了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秘主义哲学和美学,融合了当代美学研究的新成果,把神学扩展到美学领域,把艺术创作和欣赏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神学美学体系。吉尔松与马利坦互相唱和,在《绘画与实在》等美学著作中,侧重在绘画美学中阐述新托马斯主义美学思想,成为该派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此外,原籍波兰,后来长期侨居瑞士等西方国家的波亨斯基(Joseph M.Bochenski,1902—1995年)、美国美学家布尔克(Vernon Bourke)等人也对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6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同上书,66页。

[3] 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