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是思想家、文章家、诗人,也是历史评论家。他的历史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见于《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12月出版)者,主要有《乙丙之际箸议》、《古史钩沉论》、《明良论》、《平均篇》、《尊隐》、《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上大学士书》等。从他的这些论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的历史观念继续嬗变的趋势,一是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的进一步结合,二是深切地触到了历史必变的脉搏,三是国家、民族的危机意识。在《明良论》中,龚自珍从历史论到近世,指出“今士大夫”,大多“未尝道政事、谈文艺”,“未尝各陈设施、谈利弊”[126],他们只是关心追逐财富。他进而尖锐地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家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127]这是揭出了政治腐败的一些方面。
社会必变,历史必变,这是龚自珍历史思想中最富有理性意义的积极因素。他说:“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绝于世而已。夫有人必有胸肝,有胸肝则必有耳目,有耳目则必有上下百年之见闻,有见闻则必有考订同异之事,有考订同异之事,则或胸以为是,胸以为非。有是非,则必有感慨激奋。感慨激奋而居上位,有其力,则所是者依,所非者去;感慨激奋而居下位,无其力,则探吾之是非,而昌昌大言之。如此,法改胡所弊?势积胡所重?风气移易胡所惩?事例变迁胡所惧?”[130]这一段话,是从历史发展的趋势阐明了法制、事例、风气存在不断变化的规律,也阐明了人在历史变化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反复强调了改革是正常的,是不足惧的,认为“探世变也”,是“圣之至也”[131],龚自珍的这些认识,是以统观以往历史进程为根据的。他说:“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前代所以兴,又非革前代之败耶?”[132]这就是说,历代之兴败,都是在不断改革中演进的。
龚自珍的历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还表现在他对于当时中外事务的关注。他在给钦差大臣林则徐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鸦片输入、白银外流所造成的危机,建议林则徐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以绝鸦片之源,指出“无武力何以胜也”,并且要“以重兵自随”,建议“火器宜讲求”,重视“修整军器”;又对战略战术、社会心态做了分析,诚恳地希望林则徐的南下之“此行此心”不要为“黠猾游说,而貌为老成迂拙者”所动,认为这是“千载之一时,事机一跌,不敢言之矣!不敢言之矣!”[133]这篇论文写于道光十八年(1838),从大禹、箕子讲到明初,讲到道光朝的中外事务,讲到对于国家历史前途的忧虑,也讲到了他的种种务实的见解。龚自珍有句名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134]这可以看作是对他的史论和政论、思想和行事之最准确的概括。
龚自珍是中国历史从古代通向近代之门槛上一位首开风气的杰出的历史评论家。鸦片战争后,其友人张维屏论其历史影响说:“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自珍号定庵,故称定公——引者)开之。”[135]魏源称他晚年“犹好西方之书”[136],说明他又是中国古代史学上一位面向近代世界的历史评论家。
[1] 方苞:《方苞集》卷十二《万季野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33页。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八讲《清初史学之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3] 《清朝续文献通考》成书于道光以后,考虑到对有关撰述叙述上的完整,故赘于此。下文仍有此例,兹一并说明。
[4] 20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会同有关部门,遍采善本,影印出版,分装为60册。
[5]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6~503页。
[6] 参见《清史列传》点校序言所引台湾《故宫季刊》第6卷第4期,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7] 《皇清开国方略》御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1册,史部9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页。
[8]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9]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10]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页。
[1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12]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0~41页。
[1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书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页。
[14] 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15页。
[15] 黄宗羲:《明儒学案》原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6]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页。
[17]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18]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8页。
[19]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09页。
[20]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75页。
[21]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文集选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108页。
[22]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页。
[2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页。
[2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唐德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72页。
[2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唐德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72~1973页。
[2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页。
[2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愍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4页。
[28]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1页。
[2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4页。
[3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页。
[3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愍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80页。
[3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愍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81页。
[3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页。
[3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1页。
[3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怀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61页。
[3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2页。
[3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2页。
[38]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9页。
[3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8页。
[4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3~2544页。
[4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汉光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0页。
[4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唐太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9页。
[4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7页。
[4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1~2552页。
[4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1~2554页。
[46]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79页。
[47]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48]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页。
[49]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页。
[50]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九”,《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页。
[51]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营平二州史事序”,《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
[52]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肇域志》序,《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页。
[53]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4册“苏上”,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43页。
[54]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6册“苏松”,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417页。
[55] 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93页。
[56]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6册“山东下”,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
[5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3册“河南”,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96页。
[58]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钱粮论下》,《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59] 唐甄:《潜书》张廷枢序与潘耒序,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页。
[60] 唐甄:《潜书》下篇下《室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6页。
[61] 唐甄:《潜书》上篇下《鲜君》,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6页。
[6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南直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67页。
[6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083页。
[6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九《浙江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093页。
[65] 吴兴祚:《读史方舆纪要》序,《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页。
[66] 熊开元:《读史方舆纪要》序,《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页。
[67] 彭士望:《读史方舆纪要》序,《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页。
[68] 魏禧:《读史方舆纪要》序,《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69]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70]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页。
[71] 转引自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78页。
[72]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汉初人杞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73]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君弱臣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73页。
[74]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五“魏收魏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41页。
[75]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十“新纪太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98页。
[76]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九“新唐书纠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97页。
[77]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817页。
[78]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六“弑崩书法”、卷六十八“宣武误为孝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51、569页。
[79] 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80] 越缦堂批注:《廿二史札记》手稿,《廿二史札记》附录之三,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7~888页。
[81] 陈智超编:《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引陈垣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82] 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83] 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序,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86页。
[84]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页。
[85] 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十驾斋养新录》卷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1页。
[86]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十六《梁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9页。
[8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十一《唐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53页。
[88] 崔述:《考信录提要》卷下,《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89] 崔述:《考信录提要》卷下,《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90] 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序,《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91] 参见赵光贤:《崔述在古史辨伪上的贡献和局限》,载《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92] 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卷上“开辟之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页。
[93]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4页。
[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95] 《文史通义》有不同的版本流传,卷数、篇目殊异,本书所用为中华书局之叶瑛校注本。
[96]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97] 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52页。
[98]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9页。
[99]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妇学》,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6页。
[100]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101]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9页。
[102]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103]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3页。
[104]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家书二》,《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105]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二《言公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1页。
[106]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二《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4页。
[107]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0~471页。
[108]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页。
[109]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3页。
[110]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答客问中》,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8页。
[111]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传记》,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0页。
[11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7页。
[113] 阮元:《揅经室续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86页。
[114]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8~579页。
[115]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八《恭进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折子》,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90页。
[116] 阮元:《揅经室三集》卷五《重刻宋本太平御览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93~694页。
[117] 阮元:《揅经室三集》卷二《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后》,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20页。
[118] 胡稷:《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后记》,《十三经注疏》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页。
[119] 阮元:《重刊宋本太平御览叙》、《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后》,《揅经室三集》卷五、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94、620页。
[120] 阮元:《揅经室三集》卷三《山左金石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39页。
[12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三辑《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6页。
[122] 参见阮元:《揅经室二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39页。
[123]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一《仪征学案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98页。
[12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三辑《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7页。
[125] 阮福:《拟国史儒林传序》跋语,《揅经室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8页。
[126]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明良论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9~30页。
[127]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明良论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页。
[128]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平均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页。
[129]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130]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大学士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9页。
[13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页。
[132]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页。
[133]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二辑《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0页。
[13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页。
[135]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前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页。
[136] 魏源:《定庵文录叙》,《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