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看,总是踩着历史的足迹前进的。自明末至清朝前期,中国史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当“道德的原则”同“发财的原则”终于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把古老的中国卷进空前危机的境地时,这种嬗变的端倪便发展成明显的分化趋势。这种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古代史学以其深厚的根基,还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民族危机震撼下,人们对历史与现实重新思考而萌生了新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这两个方面,一是以古老的传统,一是以时代的脉搏,反映着当时中国的历史。从后一个方面来看,关于鸦片战争史的撰述,关于边疆史地考察和研究的撰述,关于外国史地研究和撰述,关于近代意识与世界意识之观念在历史著作中的反映,关于在近代进化论指导下对“新史学”的提倡等,成为突出的史学现象。这是清代后期(1840—1911),即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