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

字体:16+-

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刑部主事。同张穆比起来,他是一个仕途顺利的青年学人。他只活到38岁,比张穆还少活几年,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命运又很相近。但是他们更相近的地方,却在于学术上的旨趣和民族危机感的共识。何秋涛除补辑、校订《蒙古游牧记》外,也写出了自己的边疆史地研究巨著《朔方备乘》。张、何齐名,确有许多共同之处。

《朔方备乘》是一部采用多种体裁纂辑而成的综合体史地著作。它包括卷首12卷,正文68卷,另凡例、目录1卷。卷首是抄录“圣训”和“钦定书”中的相关内容,所录之书有《平定罗刹方略》、《大清一统志》、《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正文有述略6卷、考24卷、传6卷、纪事始末2卷、记2卷、考订诸书15卷、辨正诸书5卷、表7卷、图说1卷。述略,略用编年体;考,偏重地理方面;传,包括历代“北徼诸国”和“用兵将帅”;考订、辨正诸书,是对前人及近人有关撰述的考订;表,包括事迹、沿革、世次等;图说,包括自西汉以下北徼地图和论说,以及俄罗斯自初起之时至道光末年不同时期的地图和论说。其《凡例》指出本书之取材与性质说:“是书取材之处有四:一曰本钦定之书,以正传讹;二曰据历代正史,以证古迹;三曰汇中外舆图,以订山川;四曰搜稗官外纪,以资考核。”又说:是书“旁搜博采,务求详备,兼方志外纪之体,揽地利戎机之要,庶言北徼掌故者有所征信云”。对于几类材料的来源及其取资的目的,对于本书体裁上的特点,这里都做了明确的说明。至于“揽地利戎机之要”,是谈到了本书的要旨。

《朔方备乘》的《凡例》30则,实采《史记·太史公自序》后半部分的体例,具有序的作用。它对作者的撰述宗旨、重点所在、各部分的要点及相互配合的关系,以及本书在“经世之务”上的具体要求,都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地做了说明,有全书论纲的作用。本书主旨是考察清朝东北、北方、西方疆界的历史和现状,《凡例》第五条提出:“皇朝武功,迥超前代。凡今日北方之镇戍,咸当年睿略所经营:如东海诸部,今属吉林省;索伦诸部,今属黑龙江省;喀部,今为漠北雄藩;准部,今为新疆全境,以及乌梁海之附于游牧哈萨克之关系边防,皆接壤俄国之要地也。”所谓“北徼”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中俄边界问题,故《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我皇清圣圣相承,声教远讫北徼,俄罗斯国詟神武以定界,慕圣文而来宾,实为千古未有之盛。”又指出:“我朝边境接壤俄罗斯,几及万里。康熙年间设界碑于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诸地,此北徼界碑之始;钦命大臣至尼布楚会议,定约七条,此北徼条例之始”;雍正年间,设喀伦于呼伦贝尔及楚库河诸地,此北徼喀伦之始;皆宜详考,以备掌故。”[12]因此,不论是《凡例》中的说明,还是全书正文中的论述与考察,这一部分内容均占有突出的位置。作者认为:“是书备用之处有八:一曰宣圣德以服远人,二曰述武功以著韬略,三曰明曲直以示威信,四曰志险要以昭边禁,五曰列中国镇戍以固封圉,六曰详遐荒地理以备出奇,七曰征前事以具法戒,八曰集夷务以烛情伪。”[13]这八条“备用之处”,有政治和军事的考虑,有关于历史记载之是非的考察和关于现实应变之抉择的判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的脉搏的一致。

《朔方备乘》的重要价值,是它着重考察了东北、北方、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作者在“圣武述略”各卷,阐述了东海诸部、索伦诸部、喀尔喀、准噶尔、乌梁海、哈萨克“内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作者撰述了《北徼界碑考》、《北徼条例考》、《北徼喀伦考》、《俄罗斯馆考》、《俄罗斯学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艮维窝集考》、《库页附近诸岛考》、《北徼山脉考》、《艮维诸水考》、《乌孙部落考》、《俄罗斯互市始末》、《俄罗斯进呈书籍记》等篇,以丰富的史实、详明的考据,阐述了中俄边界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作者对于自己的这些撰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是:“边防之事,有备无患”;“哈萨克之外,惟俄罗斯为强国,然则边防所重,盖可以知矣夫”;“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14]。作者在《北徼界碑考》中,指出了俄罗斯“侵犯雅克萨、尼布潮(楚)诸地,戕我居民,边境骚然”、“在在侵犯,肆行扰害”的事实,详考“设立界碑之始末”,补证志乘失载之阙。作者在《北徼喀伦考》中引《盛京通志》载:黑龙江另设之十五喀伦(卡伦),所以防御俄罗斯来路,盖已增于十二喀伦之数。认为“其他添置之处,皆关系北徼防维,不可或略”;喀伦之设,“加派侍卫,分驻巡查,所以固封圉而昭慎重也”。作者撰《雅克萨城考》,是为了“裒辑北徼事迹,详加研究,爰知雅克萨城一区,中国隶籍在前,罗刹兵争在后,所宜详征博考,订前人之讹误,以示传信”[15]。他详细论证:“尼布楚城本中国蒙古属地,初非罗刹所有,亦非瓯脱之区也”,而俄罗斯在崇德四年(1639,即明崇祯十二年)以后“始据尼布楚城,由是而东侵雅克萨、南侵额尔古纳,扰害索伦诸部垂四十年,皆恃尼布楚为巢穴”[16]。上举各篇,大致意皆如此,表明了作者对于中俄边界之历史与现状的强烈关注之意,字里行间郁结着忧虑、爱国之情。

《朔方备乘》因着重于考察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故进而考察了俄国的历史、地理以及中俄交通等有关的问题,从而开阔了边疆史地研究的视野。作者撰有《波罗的等路疆域考》、《锡伯利等路疆域考》、《俄罗斯亚美里加属地考》、《俄罗斯丛记》、《考订使俄行程录》、《考订俄罗斯佐领考》、《考订俄罗斯事辑》、《考订俄罗斯事补辑》、《考订俄罗斯盟聘记》等,其中有的是作者自撰的,有的是对他人撰述的考订,不少内容涉及中俄关系和中西交通问题。这对于了解外域情况,也是有重要价值的。李鸿章叙《朔方备乘》说:“《大学》之言治平,知己之学也;《周官》之言周知,知己而兼知彼之学也。自来谈域外者,外国之书务为夸诞,傅会实多;游历所纪,半属传闻,淆讹叠出;又或辗转口译,名称互歧,竞尚琐闻,无关体要,以云征信,盖亦难之。”“窃见故员外郎衔刑部主事何秋涛究心时务,博极群书,以为俄罗斯东环中土、西接泰西诸邦,自我圣祖仁皇帝整旅北徼,詟威定界,著录之家,虽事纂辑,未有专书。秋涛始为汇编,继加详订”,“是书所纪,虽止北徼一隅,然学者由是而推之”,则具有广泛的价值。[17]由此可以看出,此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朔方备乘》卷三十八记《土尔扈特归附始末》,作者不仅详述其始末,而且对此事的重大意义深致其意,与《蒙古游牧记》有关记载相得益彰。此书还对历代北徼用兵得失,尤其是清朝的“圣武”有较多的论述,目的在于为现实的北徼边防提供历史的经验。此书的撰成、进呈、刊刻前后,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其中包括中俄《瑷珲条约》(咸丰八年,1858)、《中俄天津条约》(同上)、《中俄北京条约》(咸丰十年,1860)、《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同治元年,1862)、《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同治三年,1864)等,沉痛的历史,越发衬托出作者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

姚莹还指出,中国人了解世界,要兼顾到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和“外夷”之书。他在此书卷九《华人著外夷地理书》篇批评说:“自来言地理者,皆详中国而略外夷。《史记》、《前后汉书》凡诸正史,外夷列传多置不观,况外夷书乎?”他胪列自法显《佛国记》以下至魏源《海国图志》等数十种书,都是不可不读的。他进而指出,了解、研究外域,“非如文人词客徒资博雅、助新奇也。故留心世务者,皆于此矻矻焉”[20]。本书卷十六载图说13种,如《中外四海地图说》、《新疆南北两路图说》、《新疆西边外各国图说》、《西藏外各国图说》、《西人海外诸新图》等,显示了边疆史地研究者在学风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