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四节 史家风采和时代精神

字体:16+-

一、旨趣各异的史家风采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界名家辈出,尽管他们旨趣各异,路径迥然,但都各显其风采,交织成近百年来中国史学这幅绚丽的画卷。

所谓史家风采,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学以至在整个中国史学之整体发展上,其思想或论著具有开创性的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撰写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可以传世的著作;第三,在治学宗旨和史学风格上独具特色。或三者具备,或兼有其二,或只占其一,均可视为卓然自立的“独断”之学。这里所谓的“风采”,是包含了全面评价的价值取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全面的价值取向,不仅难以做到公允评价,而且容易生出很多是是非非,甚至可能脱离历史事实本身,失去了史学批评的意义。应当指出的是,这三个方面,从史学发展来看,其作用力的程度是不同的;从史家个人来看,一般说来,不宜据此论其高低,而应做历史的看待,即从历史条件去加以说明史学家和史学现象。这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情,又是不可不做的事情。

比如,梁启超、王国维、李大钊、郭沫若,他们在倡导“新史学”,提出“二重证据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方面,各有开创之功,对于推进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历程和科学化道路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在人们读他们的论著,想到了他们,首先是应关注给他们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自然也会受到梁启超的**与勇气,王国维的严谨与睿智,李大钊、郭沫若的革命精神与理性精神相结合的史家风貌的打动和震撼。史学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离不开这些前驱的努力。

又如,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陈垣、陈寅恪、顾颉刚等,他们各在自身的研究领域多有论著,皆卓然名家。他们的著作,或论述,或考证,或于论述之中不乏考证,或于考证之中间有论述,都成一家之言,为学人所重,为社会所关注。现在人们来读他们的论著,那种为了现在和未来而潜心研究过去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在学术上坚韧攀登、志在创新的精神,仍具有新鲜的活力,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感染和启迪。

再如,胡适、傅斯年等史家,或强调方法的重要,或看重史料的地位,其论或未尽全面,而其所重者却也不是没有道理,故不仅自成一家,且影响当世,为史学史上不可不论之内容。

我们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待近百年来中国史家的学术风采,就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变动的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风采各异的史家,写下了这丰富多彩的百年史学长卷。他们或研究专史、断代史,或编撰通史;或以考证见长,或以理论著称;或以博洽名于世,或以专精宏其道;还有专治考古学、主攻外国史、致力于普及历史知识等方面的名家。勾勒他们的风采,以增进对他们的史学成就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有专门的著作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