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董校长,各位校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代表全校教师,在这个隆重的庆典上,跟同学们讲几句话。
首先,我衷心地祝贺同学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这所有112年历史的、著名的高等学府,继续你们的学业和深造,创造你们美好的前程和梦想!
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了本科和研究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你们的一个学长。我是1959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1964年本科毕业的。就在前几天,9月3日到5日,我们班的二十四位同学聚首母校,纪念我们大学毕业50周年。同学们都说:回到母校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老师和同学如同见到了亲人。座谈中,同学们以激动、真挚的感情,畅谈自己人生的一个个片段,透露出一份份真心:我们以自己平凡而自豪的心情和行动,跟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十个春秋,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我是一个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老师。我今天来讲这段真实的历史,是为了表明,我和我的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母校对我们的教育、培养。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着“我是一个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这句话,这是我们心中的座右铭,是鼓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同时也以一个老学长的身份,向大家提一个建议,建议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一个合理的、积极进取的治学方法论体系。我认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建立一个具有中国学术传统内涵和风格的治学方法体系,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我先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供大家参考、讨论。这个体系就是:自得之学、创新之学、经世之学。
——什么是自得之学?在中国史学上,司马迁提倡“成一家之言”;刘知幾强调在读书与研究过程中,“其所悟者,皆得自襟腑”;章学诚认为,治学不可为“绳墨”之所拘,不可为类例之所泥,而应“独断于一心”。他们都是在阐发自得之学的意义,即在学术上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们可以引用孟子的话,对“自得”做进一步的理解。孟子说:“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之;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这话,用来阐释自得之学的意义,对我们培养优良学风,有重要启示。
——什么是创新之学?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用过一个比喻:采铜于山,铸出来的钱是货真价实的新钱;而以旧钱回炉铸出来的钱是次品钱。顾炎武赞扬那些采铜于山的人,是诚实的学人,是创新的学人。面对浮躁的学风,我们当然要做采铜于山的“采矿者”,摒弃那些次品钱的制造者。老一辈学者都很重视顾炎武的采铜于山的比喻,认为这是警示、鼓励人们走创新之学道路的至理名言,我们今天也要做一个新时代的“采矿者”,建立起有当今时代内涵的创新之学。
——什么是“经世之学”?中国学术历来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唐代史学家杜佑著《通典》二百卷,他在序中写道:“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这是极明确地宣布,他研究历史,是为“将施有政”做参考的。诗人白居易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过:“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白居易看来,不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同“时”与“事”相联系,反映了诗人关注社会的崇高境界。顾炎武进而提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的论点,学术研究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其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更加鲜明。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自得之学、创新之学、经世之学,作为一个治学体系看待并付诸实施,对我们的学业和研究,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让我们以此共勉。
北京师范大学是现代教育培养教师的摇篮。在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校视察,同时向全国教师祝贺教师的节日,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有理想、有信念,应当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有扎实的学识,应当有仁爱之心。这是为我们确立了努力的目标,也是对你们——未来的老师——的殷切希望,让我们也以此共勉。
同学们,我真诚地相信,你们会成为那些达到光辉顶点的人,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的好老师,你们的前程比你们的前辈老师更阳光、更辉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讲话于2014年9月10日。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法文版序言和跋《致莫里斯·拉沙特尔公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