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的审美需求

(一)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审美对象在主体神经系统中形成的特殊联系。对于审美主体来说,它表现为一种爱好、趣味;对于审美对象来说,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尺度。从心理角度讲,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从生理角度讲,它是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形式。[2]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了两三千年没有定论,但有两点已达成共识,即:

(1)美是客观存在的;

(2)美是主观意识的。

美的事物要具有形状、线条或色泽、气味等视觉现象,它可以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艺术作品之中,还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美的事物只有人类才能意识到,才能去欣赏。美感是指个体对美好事物的心理体验。当人们的感官接触到优美事物时,发出赞叹,激起情绪共鸣,引起感动,处于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这是优美感;当人们的感官接触到巨大壮美的事物时,产生强烈的愉快、兴奋感受,由衷的敬佩之情,激发豪放、振奋的情感,这是壮美感。[3]

审美心理与日常生活心理不同,表现在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机制方面。康德、叔本华认为审美心理表现为一种“静观”的态度,即审美心理关注的对象,是客体的一种合目的性形式。审美心理不考虑对象处于何时何地和本身有无功利价值,也没有主体感觉和理性上的利害感,而是将全部精神力量浸没在直观中。这意味着审美心理是对日常欲念的切断,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融合,我国古代称之为“虚静”。因而审美心理具有主体超越物我而专注于对象知觉表象并与之神游的“静观”性质。[4]

老年人的审美与年轻人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去服装店买一件老年人穿的衣服,那些色彩艳丽、款式新奇的年轻人穿的衣服固然吸引我们,但我们的知觉总是有意排斥它们而集中到那些适于老人穿的大方朴素的色泽和式样上去。年轻人是追逐时尚、赶时髦,老年人则更呈现他的个性。

2.老年人审美心理的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等变化。当前的审美观应该是既有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也有现代观念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观,最主要的是应该突出个性美、自然美。而老年人的审美有其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条件等方面。

老年人具有良好的审美心理,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老年人的美,离不开健康的体魄,身体好了才能精神焕发、富有情趣。

我们通常说的审美心理不光是注重外在的美,还有注重内在的美。内在美的含义很广泛,比如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充满自信、能体谅和关心别人,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年人还应注重外在修饰,如美容美发、穿衣打扮等,这样更能体现老年人的美。心灵美与外在美互相依托,共同展示老年人的美,不能顾此失彼。

目前,老年人在服装色彩选择上品味变化较大。俗话讲,“观其服色,而知其人。”也就是说,服装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特色,它已成为表明身份特点的象征性标志。老年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一员,一般都经历了人生复杂的历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其服装色彩的选择,在受到社会道德、文化、风尚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又必然会体现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精神追求。这种由于穿着者性别、年龄、经历、地位、修养、文化、民族习惯、爱好等的不同,就形成了对服装色彩各自不同的偏爱和评价。

任务二 能够根据老年人审美活动的方式,找出老年人审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把握老年人审美心理与行为活动本质

关键概念:

老年人的审美活动:是指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活动、辨别活动和创造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老年人审美心理活动类型的了解是为了有效地引导老年人参与不同类型的审美活动。发现老年人审美心理的差异及产生原因,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审美。针对上述情境中老年人审美活动情况,要完成本任务,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任务。

问题二:老年人审美活动有哪些类型?他们为什么会有审美差异?老年人审美心理活动本质是什么?

情境中的许老伯、张先生、中老年人婚姻家庭的“审美感”与“幸福感”不同,以及老年人普遍反映购买不到称心的衣服等都是由于审美情趣不同而产生的对审美活动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老年人审美活动有哪些类型?为什么会有审美差异?老年人审美心理活动本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审美心理与行为活动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