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审美心理活动的本质和方式

老年人创造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活动方式主要有:

社会服务型:老年人从事或参与社会工作,以自己的经验、知识等奉献于社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一份美感。

家庭服务型: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家务琐事,如得到情感肯定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老年人的勤俭、无私的美德、身教言传、潜移默化,有助于形成敬老爱幼美好风气。

此外,还有养殖制作型;劳动生产型;体育运动型;文艺创作型;社会交往型;旅游活动型等。

老年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方式实质上就是带有情感肯定性的各种生活方式,每位爱美的老年人都可以实践、尝试,得到收获。同时老年人本身也有丰富多彩的美感表现形态。老年人信奉“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恳、认真、重信誉、讲实际,朴实无华展示出质朴美;老年人尊重他人、谦逊、恭敬的文明行为所体现的谦恭美;老年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遵纪守法,任劳任怨的勤恳美;老年人亲和、善良祥和的慈祥美;老年人或精明干练老当益壮、或温文尔雅庄重深沉、或平衡舒缓从容不迫或朴素整洁诚挚热情等都体现出各具个性的风度美;老年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重操守、重晚节、识大体、顾大局展示的境界美;老年人追求个性,穿着得体的服装款式和色彩,符合老年人审美品位的仪表美。所有这些无不让后辈肃然起敬,并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一)老年人审美心理的本质

1.审美的外在表现——美容

美容主要涉及外在美,关于外在美,众人一般会有基本共识。除去特殊的残障和受伤之外,一般人的外貌都很正常;面部结构符合黄金分割率,鼻子、眼睛和嘴巴都是上天所造,自然美丽,这应该是我们审美的基础。[5]

2.审美的内在稳定——心理

外在的审美标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今年演艺界流行丰腴为美,明年大家可能会以苗条为俏;现在大家认为圆下巴好看,几年后可能又都觉得尖下巴漂亮;中国以白皮肤为美,外国可能以古铜色为健康。面对世界的外在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挑战,我们每个人应该把握住自己的审美观,选择正确的审美标准,否则,随着世界外在美的标准变化,一个人就有可能陷入持续地不断地多次整容的危险之中。

一个人健康的心理承受力来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自于人们相信每个人生存的权利,来自于人们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来自于每个人的自信。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可见,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统一在一起进行的。

(二)老年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及方式

审美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老年人都存在着自己的审美心理。那么,什么是审美呢?什么是老年人审美心理?简单地讲,审美就是人们对事物的品位和鉴赏。所谓老年人审美主要是指老年人对事物或他人的美感的产生和体验。形象的美是生活中常见的美,也就是人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的美。所谓老年人审美心理,是指老年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活的自由心情和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是一种客观的生理存在形式,随着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人类对其存在形式的描述将会更趋细致、明晰。审美心理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这种变化具有自身的规律。

老年人的审美活动是指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活动、辨别活动和创造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年审美的主体是老年人,这就要求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审美心理要素,具备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而老年审美的客体是美的事物或他人。客观事物美的规律与老年人的审美心理规律保持统一和谐,老年人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反之,审美客体的美的规律与老年人审美价值、诉求不和谐,美就被排斥了。

3.审美情趣差异的几个原因

(1)对审美对象内容的领悟差异。因为不同的人对审美对象的关系和态度不同,选择方向、敏感程度和记忆联想都有差别,因而美感反应也各不相同。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成年人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

(2)形象感知的差异,通常称为直觉。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自然就引起形象感知上的差异。美学将这种直觉的差异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综合型。感知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差。一朵鲜花,在哲学家眼里,看到的是花的社会价值,却疏忽了鲜花对于姑娘意味着什么。第二种人是分析型,对细节感知清晰,但综合能力较差。同样是一朵鲜花,在科学家眼里,看到的是哪类科目,花蕊是否受精,至于鲜花对一个民族有什么含义,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就不是他所要考虑的问题了。第三种人具有上述两种特点,称之为分析综合型。还是那朵鲜花,在文学家眼里,看到的是情感的交融,是生活的精神,是民族的图腾,是美丽的象征。这三种人从事的职业不同,产生的直觉差异,正是审美体验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最佳证据。所以说,审美体验的直觉并非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修养内部的高级灵感。

(3)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美感。人们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可能产生美感。比如在一片茫茫的雾海上,一艘轮船在迷茫地航行。当听到对面船紧急的鸣笛,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乘客们一阵阵喧嚷,人们时时在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时,人们根本无法对雾夜的大海产生和谐而美妙的审美体验的。而站在海岸上的人们,观看雾海上的景色所产生的心境,与船上的人们相比,有很大的反差。雾海上的船,是现实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轮船和乘客的危机全都联系在一起,使得雾海、轮船与乘客三者形成了零距离的接触,因此乘客根本无法泰然地欣赏夜景。而岸上的人们,与海雾保持了一种“距离”,于是人们往往不会身临其境,反而会无忧无虑地观赏美景了。

(4)审美移情的差异。审美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有生气的事物中,形成一种“触景生情”的美感。“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与其说陆游在讴歌梅花迎风傲雪的英姿,不如说诗人把自己刚直不阿的人格魅力寄托在风雪中的梅花身上了,形成一种拟人化的情景交融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