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又名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老年痴呆症的预兆有如下行为改变:
1.语言障碍:甚至连简单的词汇也不能表达,每个人说话都会偶尔找不到合适的词,但痴呆患者经常忘记简单的词语或以不恰当的词语表达,结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字让人无法理解。
2.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难以胜任日常家务,而这些家务通常不需要思考。例如,经常做饭的人现在却不知如何做,以前是个精于计算的人,现在连买菜的小账和简单的加减法都算不清。
3.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是痴呆早期最常见的症状。经常忘记近期得到的一些信息,如约会、人名或电话,忘记熟人的名字,不记得刚刚发生的事,还有拿什么东西转手就忘。
4.对时间和地点搞不清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期,即使在熟悉的街道也会迷路,分不清白天黑夜。
5.判断力受损:比如不分季节乱穿衣服,花钱没有概念。
6.理解力下降:痴呆患者可能很难跟上他人交谈时的思路。对看过的东西没有评价能力,看电视剧时,以前还能评价一下,现在连昨天看过的剧情都说不明白。
7.将物品或钱物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有可能把衣服放进冰箱。
8.情绪或行为的改变:可以无缘无故的情绪涨落,极不稳定,也有部分痴呆患者表现情绪淡漠,麻木不仁。
9.兴趣丧失:对日常活动不感兴趣,能几个小时地呆坐在电视机前或长时间地昏昏欲睡,对以前的爱好也会兴趣减低。
10.性格改变:糊涂、多疑、害怕、易激动、抑郁、淡漠、焦虑或粗暴等。以前为人随和的老人变得越来越固执、斤斤计较,多疑。不爱搭理人,经常发呆,情绪低落,邋遢等。
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期,遗忘期,早期:
1.首发症状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不能学习和保留新信息;
2.语言能力下降,找不出合适的词汇表达思维内容甚至出现孤立性失语;
3.空间定向不良,易于迷路;
4.抽象思维和恰当判断能力受损;
5.情绪不稳,情感较幼稚,情绪易激惹,出现偏执、急躁、缺乏耐心、易怒等;
6.人格改变,如主动性减少、活动减少、孤僻、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敏感多疑。病程可持续1~3年。
第二期,混乱期,中期:
1.完全不能学习和回忆新信息,远事记忆力受损但未完全丧失;
2.注意力不集中;
3.定向力进一步丧失,常去向不明或迷路,并出现失语、失用、失认、失写、失计算;
4.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洗漱、梳头、进食、穿衣及大小便等需别人协助;
5.人格进一步改变,如兴趣更加狭窄,对人冷漠,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言语粗俗,无故打骂家人,缺乏羞耻感和伦理感,行为不顾社会规范,不修边幅,不知整洁,将他人之物据为己有,争吃抢喝类似孩童,随地大小便,甚至出现本能活动亢进,当众**,甚至发生违法行为;
6.行为紊乱,如精神恍惚,无目的性翻箱倒柜,爱藏废物,视作珍宝,怕被盗窃,无目的徘徊、出现攻击行为等,也有动作日渐少、呆若木鸡者。本期是本病护理照管中最困难的时期,该期多在起病后的2~10年。
第三期,极度痴呆期,晚期:
1.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两便失禁;
2.智能趋于丧失;
3.无自主运动,缄默不语,成为植物人状态。常因吸入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该期多在发病后的8~12年。
任务三 探讨老年痴呆症病因,为老人提供老年痴呆症的预防方法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多病机异质性疾病,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和神经化学改变,常渐起病,起病可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根据现有的资料,掌握老年痴呆症的起病原因和预防对策,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三:老年痴呆症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吗?
情境七中的老人,检查结果为老年痴呆症,到底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从这个老人的行为来看,这种病对老年人的记忆、思维、语言能力和定向能力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学习,我们需要掌握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