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的科学生死观

死是每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能否正视并正确对待死亡,将影响到整个老年期的生活。老年人不仅要正视死亡,而且更应该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珍惜时间、丰富生活、爱惜生命。人在晚年保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完满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历程,这样才体现出生命的全部意义。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终点,而老年却没有。只要你能尽应尽的职责,蔑视死亡,老年是可以很好度过的。”

死亡观是人格的集中体现。人都要死,但许多人又想逃避死。在古代中国人就忌讳“死”字,在不同场合谈论不同方式的死,居然有上百个带有美化性质的死亡别称。可见,人们由对死亡的恐惧、顾虑,而将与死亡相关的许多事都视为个人的隐私,用禁忌、回避和死亡后丧礼的张扬,将死亡的神秘感压抑在心灵深处。如果对死亡的清醒意识,会让人恐惧是一种不幸。那么,由于能够预知死亡,能使人有意识地迎接死亡对人生的挑战,就又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异之一。这是人类的一大幸事。莱狄斯劳思·鲍洛斯在《最终决断的假设》中,把死形容为人生中最高也是最有个性的行为,把人完成死的行为看成比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最大成就更具有重要价值的行为。在死的过程中,人对自己最终命运的决断表现了他一生的人格。他认为,人是受到活着时的人的意志力、认识能力或者是爱的力量的本质的制约。与这制约相反,人在死亡的瞬间开始获得了对自身的完全的支配能力,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力、认识能力及爱的力量。通过这种“最终决断”,人决定了自身的永恒的命运。由这个解释,死的意义是包括了作为人最初的全部人格的行为、意识,自己与神的会合,为实现自我决定的最高场所。

人到老年,死亡问题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只有在科学的生死观指导下生活,才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一)死亡是自然规律

对死亡具有理智的思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之一。正视死亡、准备接受死亡、不回避死亡的老年人的心情一定是精神熠熠的。人在出生之后的逐渐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教育,同样,不应忽略人的死亡教育。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得好:“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亡。”这就是人生对待生与死应有的哲学态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都可以说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教育。

当一个人感到死对自己是个十分遥远而抽象的词时,去探讨死亡观不免让人感到其中的矫揉造作;可是,面对死亡的临近,人对死亡的看法,则会决定他最后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乐观的、富于创造力的,还是沮丧的、绝望的、黑暗的。这一段人生的生活质量像取决于他的生死观和一生的人格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把生老病死看成是自然规律。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哲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生就没有死;生殖必然妨碍永生。地球既不能维持再生,又不能维持永生。就像一个热闹的场所,挤满了人,这就需要前客让后客,死亡是每个人回避不了的人生终点。至于“人为什么一定会死亡”,科学家的解答是:我们的细胞的生命跨距已达极限,人类在遗传上注定要死亡。

既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死亡都不可避免,是自然规律,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死亡,就是摆在我们老年人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

(二)惧怕死亡是种本能,但不畏惧死亡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例如,动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会惧怕火。而这种对火的恐惧有助于它们逃离森林火灾。同样,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是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身边亲人朋友发生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每当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产生心虚。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彼此之间恋恋不舍,自然会产生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的感觉。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他们产生害怕死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也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尽管恐惧死亡是人的本性,但人们不应畏惧死亡。只有不畏惧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心理学家认为,对生命的有限性有积极认识的人,能适应生活变化,清醒面对人生的人,自觉地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在晚年生活中才能找到新的人生意义。而恐惧死亡,偏执地贪恋生命,对充满朝气生活抱有嫉妒心态的老年人,就无法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持消极态度,这恰恰加速了自己生命周期的到来。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说:“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生豁达、豪放。他说过:“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墨妙亭记》);在生活里也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犬),右擎苍(苍鹰)”;十分潇洒,乐天知命,不拘小节。就是这样一个豁达豪放之人,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一诗中却写道:“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因感到老之将至,而不肯在除夕夜近前翻看新历书。其实,这也不为怪。人一方面感到“天道”(自然规律)之不可违,另一方面又因时光的消逝而感到惆怅、无奈,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仍不失为豁达之人,虽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仍活了66岁,在当时也是长寿了。可见,一时的惆怅并不意味失去了追求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真的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虽然人还活着,但事实上部分死亡已经开始发生。

对死亡的看法与晚年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美国一位长寿问题专家讲,当一个人初次来到你的办公室,样子看上去比他所说的实际年龄年轻10~15岁,假若这个人又表现出诙谐、快活的样子,那你可据此猜测他是位长寿者。如果此人光明磊落,机警灵活,心境乐观,喜欢助人,这些又是长寿者的标志。此人若对时事很关心,常感兴趣,这亦可作为长寿的依据。最后,你可向这位长寿者提个问题:“你对于死亡有想法吗?”如果他恳切地答道:“我生活美满、快活,对过去的一切没什么可抱怨的,对未来死的问题毫无顾忌。”那么,这就是一位幸福长寿者的典型性格。

蔡尚思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专家,活到103岁。蔡老90多岁的时候,仍然笔耕不辍。他82岁到江西三清山健步登顶,一群小青年好奇地猜他60岁,有的猜65岁,有的猜70岁。问他年龄几何?此事引发他的感慨,写下一首《我是忘年人》的通俗诗:“忘年人、忘年人,耄老如青春,晚上如早晨。生活过难关,常令人感叹,不怕饥寒,不怕艰难。思想求日新,只知路向前。”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休息,他幽默地说:“死后休。”他说:“人的生存就要有所作为,不能闲得无聊,无所事事,成为行尸走肉。老年人绝不等于废物。”“心思集中到学术事业上,以从事学术事业为至乐为大幸。”当有人请教他的长寿秘诀时,他引用明代一学人“祈年莫如爱日,爱日可使一日为两日,百年为千载”的话,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我的长寿秘诀。”的确,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66岁、73岁、84岁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人生的“坎儿”。许多人为了躲避死,绕过这个“坎儿”,或说岁数小、或说大、或不答,体现出对死亡的强烈忧虑。有的老年人原本身体健康,可顾虑到“坎儿”而变得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自己找了一身病。与其说是因病去世,不如说恰恰是由于这种暗示而导致死亡的发生。

(三)建立“生死互渗”的理念

一般而言,人在40岁以前是很少考虑死的问题的;40岁至50岁之间,会偶尔想到死的问题;六七十岁则经常想到死;八九十岁则天天会想到死亡问题。那么,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死品质,获得真正的生死坦然呢?

一是需要学会“生死互渗”的原理。什么是“生死互渗”?从表面上看,人之“生”与“死”的确完全不同,但深入思考,则会发现,“死”并非出现于人生命的终点,处于人生过程的最末尾,而是渗透于人生过程之中的。也就是说,“生”包含着“死”,“死”蕴含着“新生”,即所谓的“生死互渗”。

具体而言,因为人在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历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生与死虽然判若有别,但“生”的瞬间就蕴含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浑然一体的。

人的细胞、肌肉、头发等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这是生中有“死”的表现之一;人每活一年一天一小时,过去的便永远地过去了,不可再现了,亦相当于“死去”了一年一天一小时;而人们在某个时候拥有了死亡意识之后,将伴之终生,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意识将日趋强烈,这是精神意识中包含有“死”的因素。既然如此,“死”就不是“生”的异质性存在,对每时每刻都相伴我们一生的“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二是要学会生死。人们应该立足于宇宙发展和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意识到有生必有死是宇宙发展的不变法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所以,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人们虽然都期盼高寿,希望活得越长越好,但是必须意识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无论寿命的长短,人终有一天要面对死神。死亡的降临不会因为你的心不安和不甘而隐去或退去。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尽量地把不安心转变为安心,把不甘心转换成坦然。这就叫对生死的达观。

三是要学会死亡。避免强烈的死亡悲伤,需要从生物衰老的科学中获得解决的方法。从生物学来讲,任一生命的机体都犹如一架不停运转的机器一样,时时刻刻在磨损着。人的器官从形成之日起便处于运动之中,它们当然要被损耗。一旦经历长时间的运转,人的器官便走向不可复原性的衰竭之中,人们就不可避免地步入死亡。虽然这时人们的外在表现是患了这样那样的疾病,可在本质上却是因为人的机体再不断地老化。此时,从外在的方面来说,人们当然还是应该积极地求助于医学科技,尽量地去医治自我的疾病;可从内心来说,则应该明白自己的身体正在走“下坡路”,而且这是一条不归路,它一直要把人们带往死亡的领域。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在思想上有如此的观念准备,人们才能拥有一种正常的死亡意识。在面临死亡时,能接受死亡降临的事实,而不把死亡归为非正常现象而极度地恐惧、不安等。

(四)从容地面对死亡

认识到死亡既然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

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医疗的失败。

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连,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及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一个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比较容易承受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英国哲学家罗素(享年98岁)在《怎样度过晚年》一文中指出:老年人恐惧死亡是没有出息的。形象地描述了勇于承受死亡的心理后联系自己说:“虽然眼下我还能干些事,我却也并不讨厌长眠,因为我知道,他人将会接过我不能干下去的事情,而且我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感到心满意足。”罗素就是这样看待人生,对死亡勇于承受,无所恐惧,我们每个老年人也都应该这样。

平静地面对死亡,是一种痛苦的、悲伤的、无可奈何的接受,但这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从容地走向死亡呢?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老年人应正视死亡但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可以通过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活动,与死亡作斗争,使人生更加美丽。

(2)从心理上对死亡作好充分准备。老年人一般都能预感到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剩余的时间,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

(3)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义,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轻生。轻生是懦弱的表现,虽然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轻易地去死。而应紧张地生活下去,这可以使自己平静地对待死亡。

(4)正确对待疾病。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生理活动,加强人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帮助治愈和缓解疾病。因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正确对待疾病,是强者的表现。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安乐死”也未尝不可。

老年人正确地对待死亡,战胜死亡,还需要有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品质,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愉快地活好每一天

既然死亡谁也无法回避,那么就应该珍惜这晚年有限之日,愉快地活好每一天。如何才能活好?不少专家教授提出了许多高明之见,即主要是心理、运动、饮食三个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视。

心理因素非常重要。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调节情绪,保持愉快心情,做到开朗、诚实,否则,无论社会或家庭提供多好的养老环境,也不可能达到使之健康长寿的目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愉快、兴奋使人进取,对人对事充满热情,有利于健康;消极情绪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悲伤、忧郁使人消沉,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使人精神不振,不利于健康。所谓开朗,就是不封闭自己,坦率,能打开自己心灵的门户,正确评价自己,做到自知、自信;所谓诚实,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看待一切,能知足,顺应自然。国内外学者经研究后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有合理的认识与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愉快的情绪和幸福感;有良好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善于与人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是毋需赘言的。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量运动,是健康长寿的一项有效措施。关于老年人运动,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现在运动项目很多,步行、慢跑、打球、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练气功、跳舞、舞剑……完全可以凭着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经选定,就要持之以恒,不要强求强度,也不应随大流;二是运动不要过量,千万不要幻想一运动就能百病消除,健康长寿,要循序渐进,别操之过急,不管选择任何运动项目,要使自己感到轻松舒适,不觉疲劳为原则:三是别忽视脑力劳动,老年人不宜沉溺于电视机和牌桌旁,要做些有益于动脑的活动,常言道:“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勤用脑,可使人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大家知道,合理膳食,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现在我国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温饱问题,吃富含营养的东西多了,于是患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患的那些诸如肥胖、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症的人也多了,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科学养生,合理膳食,”并开出了不少在膳食方面要粗细搭配,戒烟限酒,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各种营养平衡的好处方。

【任务导入二】面对情境四至六,你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任务一:找出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类型和需求,掌握临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

任务二:找出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变化的特征。

任务三:根据临终老年人心理特征,找出适合其心理护理的措施。

【任务分解】

任务一 找出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类型及心理需求,掌握临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

关键概念:

死亡心理: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完结的认识过程及内心体验。死亡心理是老年心理学和死亡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义的死亡心理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的个体对自身以及他人死亡的认识与感受。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临终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临终老人心理类型及心理需求了解,目的是为了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掌握老年人的临终心理,满足其心理需求,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一:老年人面对疾病或死亡时的心理与行为,显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类型?他们有哪些心理需求?

情境三中的姜大妈得知自己疾病情况时,是什么样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她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反映了姜大妈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情境四、情境五中的老人,面对死亡时,一个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一个泰然若之。为什么面对死亡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情境中两位老人的不同反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临终心理的表现,情境中老年人为什么会积极对待自己的病情?而情境五中的老人为什么会抗拒自己的病情?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如何来缓解临终老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临终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