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死亡心理
(一)老年人对待死亡有哪些心理类型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心理成熟程度、年龄、性格、身体状况、经济情况和身边重要人物的态度等。老年人对待死亡的心理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理智型
老年人当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能从容地面对死亡,并在临终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家庭事务及后事。这类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心理成熟程度也比较高。他们能比较镇定地对待死亡,能意识到死亡对配偶、孩子和朋友是最大的生活事件,因而,总尽量避免自己的死亡给亲友带来太多的痛苦和影响。往往在精神还好时,就已经认真写好了遗嘱,交代自己死后的财产分配、遗体的处理或器官(如角膜)等捐赠事宜。
2.积极应对型
老年人有强烈的生存意识,他们能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认识,死亡首先取决于生物学因素,但也能意识到意志对死亡的作用。因此,能用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如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诊治带来的痛苦,寻找各种治疗方法以赢得生机。这类老年人大多属低龄老人,还有很强的斗志和毅力。
3.接受型
这类老年人分为两种表现,一种是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的事实。如有些农村老人,一到60岁,子女就开始为其作后事准备,做寿衣、做棺木、修坟墓等。对此,老人们常私下议论说:“儿女们已开始准备送我们离世了。”但也只能沉默,无可奈何地接受。另一种老年人把此事看得很正常,多数是属于信仰某一种宗教的,认为死亡是到天国去,是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自己要亲自过问后事准备,甚至做棺木的寿材要亲自看着买,坟地也要亲自看着修,担心别人办不好。
4.恐惧型
老年人极端害怕死亡,十分留恋人生。这类老年人一般都有较好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他们指望着能在老年享受天伦之乐,看到儿女成家立业、兴旺发达。表现为往往会不惜代价,冥思苦想,寻找起死回生的药方,全神贯注于自己机体的功能上,如喜服用一些滋补、保健药品。
5.解脱型
此类老年人大多有着极大的生理、心理问题。可能是家境穷困、饥寒交迫、衣食无着,或者受尽子女虐待,或者身患绝症、病魔缠身极度痛苦。他们对生活已毫无兴趣,觉得活着是一种痛苦,因而,希望早些了结人生。
6.无所谓型
有的老年人不理会死亡,对死亡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临终老年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临终老年人又有其更加明显的心理特征。
1.躯体需求,是指生理病理的需求。如对空气、休息与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的需求。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可能被送到陌生环境中,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经常分离等,这就会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非常渴求,因此,需要亲人尽可能多地探视与关怀,同时,也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同情与关心等。
3.受尊重的需求。即使是临终老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重视。他们对别人的尊重与否很敏感,而且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
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求。临终老人仍然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以及被接纳的需求,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适当的活动及其他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人际交流环境,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消除陌生感。
5.精神上的需求。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即使是临终老年人也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一丝光,发一分热。
6.提供信息的需求。临终老年人也有了解其疾病的知识,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手术效果、主管医生与护士水平及预后等信息的需求,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三)临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
1.社会角色退化。患病后,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病人角色占主导地位,甚至取代了其他所有的社会角色。
2.自控能力下降。老年人认同了病人角色的社会要求,出现软弱、依赖、情绪多变、意志力降低和适应能力、控制能力下降的状况。
3.求助愿望增强。为了减轻病痛的折磨和尽快痊愈,老年人会积极主动请求帮助,积极寻医问药或请人帮助就医。
4.合作愿望增强。进入病人角色后,老年人往往渴望尽快康复,于是,他们会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接受诊断、治疗和护理。
任务二 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变化的特征
问题二:临终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变化?
情境三中的姜大妈在得知自己病情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心理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她的这些心理变化说明了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老年人这些异于平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了老年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临终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