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老年人的心理
(一)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老人,距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那么老年人临终前的心理如何呢?国外曾报道过500例临终者的观察记录,其中除90例肉体上承受疼痛或某种痛苦,11例精神忧虑,2例有明显的恐怖症状,1例心理欣快表现,以及1例有强烈自责感外,近90%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迹象。
有人指出,老人的临终反应与他的信仰、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成熟、应付困境的本领、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医生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等都有关系。当年龄相近的亲友死去,或医生提醒他患有严重疾病时,老人会意识到死神已经临近。临终病人可能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等等。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有的人可能对死怕得很,以致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
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医生也调查了濒死者的心理体验,即在重危病人抢救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所谓死后生活的现象,也有人把它称为“生命尽头的生活”。这是病人在心脏停止搏动后一刹那间,处于濒死状态下的种种感觉。病人或者诉述他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与已死的亲友相见;或是感到自己滑入一条黑暗的地道,前面出现一道耀眼的金光;或是走到了一个高大的门槛,徘徊不前,终于又退了回来。因为这些病人感到,他们还有某种责任未尽。这些感觉虽然变幻不一,但共同的感觉是,病人在这时都有一种巨大的“安适感”和“幸福感”,以致他们流连忘返;但与此同时,一种更积极的强烈感情,又使他们苏醒,把他们拉回人间,如此等等。然而,这些心理体验仅仅是一些现象学的描述,且与他们生前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故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上的论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总的来说,老人对死亡的心理反应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老人通常无法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亦否认死亡的存在,有时老人已认识到,而家属们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老人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2.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思、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擅自拔掉输液管和监护仪,将愤怒发泄在家属及医务人员身上。
3.协议期。老年人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协商阶段,祈盼治疗延长生命。
4.忧郁期。此时老人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故老人忧郁、悲伤、痛苦,甚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5.接受期。老人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而有时间独自思考后事问题,如遗体处理、配偶生活、财产分配等问题。
(二)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临终老人大多要经历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等复杂的心理变化和体验过程。因此,面对死亡会产生一些共同的心理现象和特征。
1.求生心理
大多数临终老年人都具有求生的心理,由于他们的家庭相当稳定,都希望能安享晚年,有些病情较重的病人,惊恐不安,时常发出呻吟和呼救,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的同情和支持上,期望得到应有的急救和治疗。当看到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向病人可期望的方向努力时,便增加了向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对这类患者要做好心理诱导工作,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同情他们的求生欲,态度和蔼,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结合生活上的关怀,鼓起他们坚强生活的勇气。同时,指导他们修身养性,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以得到最佳身心状态。
2.无奈转而积极对待
有些患者性格外向,开朗,认识事物比较客观,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认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其他事情,从而转移面对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
3.绝望心理
绝望心理的患者比较少见,但他们却给医护人员带来不少麻烦。这些患者自我意识非常强,但对自己的危重病情又接受不了,特别是在治疗一段时间仍不见好转后,便会产生绝望和轻生的念头。经历着生存的病痛,可能使他们最终产生威胁感,而变成一种攻击行为,向周围人,尤其是亲人毫无理智地发泄。有的愤怒后转为抑郁,表现对治疗和护理的不合作,进而转化为攻击自身的行为。
4.障碍心理
随着病情加重,一些老年人的情绪、性格等会出现障碍。如暴躁、孤僻、抑郁、意志薄弱、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心情好时愿意和人交谈,差时则沉默不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大发脾气,事后又后悔莫及再三道歉。甚至有的老人固执己见,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擅自拔掉输液管和监护仪。当进入临终期时,身心日益衰竭,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感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时心理特点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
5.忧虑后事心理
大多数老人倾向于个人思考死亡问题,比较关心死后的遗体处理:土葬还是火葬,是否被用于尸体解剖和器官捐献移植;还会考虑家庭安排,财产分配;担心配偶的生活,子女儿孙的工作、学业等。
任务三 根据老年人临终心理特征,对其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概念: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问题三:应该怎样对老年人进行临终护理呢?
根据情境三、四、五,情境中的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变化?他们的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是什么?针对情境中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不同心理状态的老年人,护理措施有哪些个性化差异?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