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1.激动易怒:老年人情绪变化较大,容易出现激动易怒的行为。表现为血液流速加快,面红耳赤,青筋突出,有时还伴有手脚抖动等,有时因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或发无名之火,只要有一点挫折和打击,或者因一点不顺便伤心不已,通宵不眠。
2.伤心失落: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和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老年人退休前工作稳定,生活规律,而退休后长期闲着,心理难以适应,便会产生莫名的空虚与失落;有的老年人退休前有一官半职,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退休后由于社会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存在心理落差,而变得情绪低落,不思饮食,行动力变弱等。
3.焦虑行为: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什么都做不好了,成了子女的负担,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没有必要的担心。老年人退休以后社会地位改变了,应酬和人际交往减少了,生活圈子变窄,主观上认为被亲友和社会所抛弃,心理便会产生孤独、寂寞和烦恼;有的老年人受到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不安;还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一直沉迷于退休前的“光环效应”,办起事来总感觉没有以前顺利,处处存在挫折感。
4.抑郁消沉行为:老年人抑郁的心理因素很多,有的因家庭矛盾、邻里关系不和、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老年人子女在外地工作,丧偶后孤身独处,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老年人长期受病痛折磨,感觉康复无望;或因个性内向、生活圈子狭窄,与外界隔绝,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感情交流等,而变得抑郁和意志消沉。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
5.失眠:心理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担忧等负性情绪是导致睡眠障碍的最常见原因。睡眠障碍也常常是某些心理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如抑郁症病人的睡眠障碍以早醒为特点,躁狂症病人的睡眠障碍则以睡眠需要减少、睡眠时间缩短为主。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常表现为白天欲睡而夜间难以入睡,并且夜间睡眠常呈间断性。
6.否认:否认生活中出现的小失误,一些老年人对自己在生活中出现的小失误,生怕别人发现,不敢正视。一旦被别人发现,就百般推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不愿承认。一些老年人虽然接受了疾病诊断,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半信半疑,不按医嘱行事;一些老年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
7.恐惧害怕: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担心患病,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有的老人身体感觉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病情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8.疑病和恐病行为:人过中年后,对身体比以前多关心一些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分担心身心疾病,总是怀疑、恐惧自己得了某种病症,看到别人或病或死就与自己联系起来,有时也常常把自身的某些不适与有些病症联系起来,反复求医,面对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都不能消除疑病的观念,还说自己有病,弄得整天人惶惶,草木皆兵。长此以往,这种疑病的感觉,势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恐病也会使已得的疾病加重。
(二)情绪状态的种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紧张程度上的综合表现。根据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和应激。
1.心境
心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等都是心境的具体表现。心境具有弥漫、扩散的特点。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是否顺利、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优劣等都可能导致心境的产生和变化,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的回忆和联想、偶尔的遐想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会使相应的心境油然而生。
心境除了与具体情境有关以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较为稳定的心境,即主导心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比较乐观,总是朝气蓬勃,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抑郁烦闷。
心境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积极而良好的心境,能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消极而不良的心境会使人产生挫折感,丧失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境,避免或克服不良情绪,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惊恐、绝望、狂喜、暴怒等都是**的具体表现。
**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自相矛盾的愿望或冲突、过度的焦虑、兴奋或抑郁等都可能导致**的产生。
**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腺体分泌加速、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加甚至呼吸暂时中断等。同时,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及身体姿态等也会发生变化。
**状态下,人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自制力减弱。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虽然**状态下,个体对行为的调节能力下降,但是,人有能力在**发生前或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控制消极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
当然,并非所有的**都是消极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没有**就没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没有**就没有为事业开拓和进取的勇士。可见,学会调节和控制**也是我们需要上好的一门社会实践课。
3.应激
应激也称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时产生的、身心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中,偶发事件的发生,危险情境的出现,各种社会压力的存在等都可能使人产生这种情绪状态。
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的刺激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可以来自于心理,如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工作责任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等。应激源也可能存在于环境当中,如自然灾害、社会动**、人口拥挤等。对人来说最大的应激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个体压力的最主要根源。
应激状态下积极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等,有助于个体应对环境的变化。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带来消极的心理反应,如忧虑、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等,这时人的思维狭窄、自信心降低、记忆力下降,最终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个体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任务二 通过对老年人不良情绪的掌握,能够帮助老年人进行不良情绪疏导
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方面的研究专家由于研究领域的关注习惯,关注点就会不一样。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要综合考虑认知、情绪和动机之间的相互影响去了解情绪的启动因素。了解了情绪的启动因素后,可以找到梳理情绪的方法。老年人很多情绪不一定会表达出来,所以及时疏导非常关键。掌握老年人疏导情绪的方法,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二: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对于情境三中的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不良情绪,导致了很多消极行为,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老年人?采取哪些应对的措施呢?
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任何身体疾病都有其精神因素的原因,调节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保证身心健康。
1.合理宣泄
宣泄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将积聚在心里的痛苦、忧愁、委屈、遗憾等发泄出来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可分为倾诉、痛哭和写日记等多种方式。
(1)倾诉是指将内心的不愉快理智地向亲朋好友尽情地诉说出来,以便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同情、开导和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很容易使机体组织紊乱和发生障碍,而且容易复发旧病。一个人如果有话或有事总窝在心里,既不说也不道,老是生闷气,时间长了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憋”出病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把憋在心里的话痛快淋漓地诉说出来以后,就会觉得精神上轻松许多,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这就是倾诉所起的积极作用。我们常说的“心里有话(事),不吐不快”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见,倾诉是自我保护和避免心理损伤的重要宣泄方式。
(2)痛哭是指尽量找个周围无人的地方,将所有的痛苦、委屈等不良情绪体验以大声哭泣的方式宣泄出去。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在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分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当某人遭受到极大的委屈和不幸的时候,痛哭一场往往会收到积极的心理效果。哭能够把心中的郁闷通过声音、眼泪和表情释放出来,把由委屈和不幸在身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眼泪排解出去,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讲,短时间内痛哭一场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痛哭是短时间的,是委屈和不幸达到极大程度时的痛哭,而不赞成遇到一点小的挫折就哭哭啼啼。如果是这样,不仅达不到宣泄的目的,反而对身体有消极影响。因此,对痛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掌握,发挥它的积极效果。
(3)写日记是指以写日记的方式将不满、委屈、遗憾等抒发出去,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人们有的话可以向亲朋好友直接去说,有的话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便去说或不宜公开,而又想说出来、释放出来,怎么办?这就要借助于写日记,即将心中的不愉快通过写日记这种形式发泄出来。日记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一定的保密性。通过写日记既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值得提倡。
此外,宣泄的其他形式还有唱歌、吟诵、弹奏、绘画、书法等。将废旧物品打砸一番,出出气、解解恨,也可不妨一试。但是,宣泄必须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违法宣泄虽然能起到宣泄作用,但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是应当制止的。违反道德的宣泄也是错误的,尽管它能起到宣泄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不正当的宣泄方式,违背了道德准则,是不可取的。还有的人不分时间和场合,随时随地宣泄,这也是不提倡的。
2.情趣转移
情趣转移是指当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其目的就是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使自己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用兴趣和爱好占据自己的心房,主导自己的情志。当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摆脱引起不愉快的人、事及渊源地,并且不要沉湎于某件事而不能自拔,应当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者做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如散步、种花、养鱼、书法、绘画、下棋、打牌、集邮、垂钓、聊天,听音乐、看演出、逛商店、游公园或打球、做操、游泳、滑冰、探亲访友,等等。可见,一个人除了要有事业上的追求以外,还需要有某种文娱或体育爱好,更需要有自己的情趣,这样不但可以调剂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身心健康也很有益处。
3.理性升华
理性升华是指当一个人遭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能够理智地面对现实,正确地对待挫折和不幸,找出挫折和不幸的原因,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继续搏击,化不幸和挫折为前进的动力的一种情绪转移方式。
每个人在主观上都希望自己处处顺心、事事如意,但在客观上并不是一切都尽如人意。当一个人遭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怎样对待挫折和不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自甘潦倒,悲观失望,灰心丧气,在懊悔和叹息中消沉下去,还是理智地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找出挫折和不幸的原因,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继续搏击,做生活的强者。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高尚的情操、坦**的胸怀和美好的追求。这样的人无论现实生活何等艰难,所处的环境何等险恶,他们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充实的,这也正是人的希望之所在。
4.适度让步
适度让步就是有限度地让步,它可以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解脱,缓解矛盾,减轻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心理健康益处很大。
军事家指挥战斗讲究攻与守、进与退。能进攻的就进攻,不能进攻的就要退守,想的只是进攻而不考虑退守,往往会使自己走向绝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一些挫折和不幸暂时无法解决,痛苦、气愤和遗憾又无济于事,甚至会导致更大的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做一些必要的适度让步。“退一步天地宽。”收回拳头是为了有力地出击下一拳;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两步。
5.自觉遗忘
自觉遗忘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学会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努力强迫自己少想和不想过去的人和事,不去反复回忆当时不愉快的情景,直至把过去遗忘为止。
一件事已经过去了,不论做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就不要再想它了,特别是不愉快的事,更不要长时间地去想、去回忆。正所谓“言完事过如云散,何必三思绕心缠?”当然,人是有思想、记忆和感情的,要想使自己对过去的人或事一点也不去思考和回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大脑对自己的意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6.自我解脱
自我解脱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求得心理平衡。
自我解脱也叫“酸葡萄法”。因为一个人由于主观因素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所做的事情不可能都会如愿以偿。经过努力之后实在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时候,采用自我解脱,即“酸葡萄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总之,老年人在遇到不良情绪时,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评价事物的“是”和“非”,不要为“是”沾沾自喜,过分高兴;也不要为“非”而耿耿于怀,痛不欲生。二要培养健康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心胸开阔,以积极态度对待新事物。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调节和丰富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不良情绪,保持良好情绪状态。
【任务导入三】面对情境三和五你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任务一:掌握老年人避免不良情绪产生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
【任务分解】
任务一 掌握老年人避免不良情绪产生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
老年人情绪的产生都有引起情绪产生的反应情境,如果能够在引起情绪产生的情境发生之前及时疏导的话,对老年人的身心是有很大裨益的,不能等到老年人情绪的行为泛滥以后才去弥补。掌握避免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的方法,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一:老年人如何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年人调整心态有什么要注意的原则吗?
情境五中的吴大妈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情境三中的老人的心态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怎样调节?
一、老年人如何避免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邻居问她为何总是满脸忧伤。老太太说明情况。邻居笑着说:“老太太,你真好福气呀!天晴时,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时,你的小女儿生意兴隆。”老太太听了,顿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
这其中蕴含怎样的道理呢?同样一件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想,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会很不一样!所以,掌握避免让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情感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弹性幅度”是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而增大的。所谓弹性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伸缩性和韧性。老年人要抵御各方面的劣性刺激,就必须努力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幅度”,避免产生不良情绪。
1.逢愁而不忧郁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愁事还是较多的,凡遇愁苦之事,不可牵肠挂肚而郁郁寡欢。忧虑过度、沮丧苦闷等不良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内脏肌肉绷紧,血管紧张,脏器供血减少,甚至坐卧不宁、寝食俱废,必然有损于心身健康。因此,人到中老年,要自觉地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活泼、恬静的心境。在遇到各种愁事时,应想方设法从愁云惨雾之中尽快地解脱出来。可采取音乐疗法、微笑疗法、暗示疗法、倾诉疗法等,让自己始终保持宁静的心态。
2.勤劳而不妄想
勤思善想是老年人的思维特征,同时也是保持思维敏捷的方法之一。但不可过度忧思,更不能胡思乱想。思虑过度,可伤心脾,引起心悸、失眠、肢倦、乏力、腹胀等症。因此,老年人在思虑“缠绕”之时,尤其是涉及切身利益想不开时,切忌钻进牛角尖,陷入思维的死胡同,从而导致脾虚气衰,罹患疾病。可转移精力,用娱乐疗法、锻炼疗法、健忘逆流法打破思维的定势,而后静下心来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3.坚定而不倔犟
坚定是老年人性格成熟的表现。但是,“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倔犟固执,刚愎自用,是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大敌。因为人到老年,在生理功能上已经衰退,心理承受年龄也在降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仍要逞能、要强、硬拼、苦熬,明显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必然有害于心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到老年,做各种事情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应该谨慎小心,科学安排,量力而行。
4.遇怒而不可盛
凡逢恼怒之事,不可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加以克制。愤怒气逆,严重的可以呕血、眼睛昏暗不明、鬓发焦枯;盛怒不止时,心志会受伤而发生健忘,腰痛难以屈伸;如果郁怒的时间很长,气滞五脏,足可气绝而终,《三国演义》中周瑜之死便是佐证。因此,人到中老年,要注意加强情志修养,像林则徐那样把“制怒”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遇有怒气发作时,就下意识地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听听他人的劝解和忠言,或主动离开当时的环境,等到时过境迁,自然会心平气和,怒气全消。
5.常乐而不乐极
轻松愉快的情绪,充分乐观的精神,是健康长寿的“心理营养素”。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是中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基础。但是,常乐宜小乐,不能极乐,正所谓:“忧喜更相接,乐极还生悲。”中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虽日趋衰退,但在人生追求上却处于鼎盛时期或夕阳无限好的境地,值得喜庆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如果一有喜事就任凭感情奔放,狂欢极乐,大脑必然兴奋无度,轻则意识松弛,忘乎所以,重则失去控制,落得个“范进中举”,祸自喜生。因此,人到中老年,凡遇“喜出望外”之事,不可妄喜无度,应该稍作收敛,悠然处之,做到乐而有益,乐而有度,紧紧把握和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防止被**的“烈马”驮向心理疾病的悬崖,跌进终生痛苦的“深渊”。
6.临悲而不过伤
人到中老年,免不了有亲人病重或辞世之类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悲不宜过伤,更不可“悲痛欲绝”。严重的悲哀能使人心神动摇;沉重的悲哀可使人癫狂或两肋疼痛、手脚抽筋;更加沉痛的悲哀,可使人肺气郁闭,上焦不通,气竭而昏。因此,老年人在临悲和泪水畅流之际,应向前看,往好处想,以理智的闸门关住感情的决口,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可用转移法、排遣法消除悲伤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把悲痛的情绪转化为生活、工作的力量,防止被悲伤之网所捕,陷入悲上加悲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老年人调整心态的“八自”原则
人到老年,神经、肌肉功能减弱,记忆力、判断力、适应能力降低,导致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嫉妒、任性、固执、猜忌、好发牢骚等不良心态。遵循“八自”原则,适时适当地进行心态调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自知之明。老年人要自知不再青春年少,要正确对待自己,凡事有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要苛求别人或强求自己。有自知之明,就能把事情看开,心胸豁然开阔,情绪自然稳定。
2.自留空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不能有非分之想,在自己的心里要留有空间,这样,对事后的结局容易接受。
3.自寻寄托。要克服赋闲在家的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诸如读书、园艺、书画、音乐、旅游以及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4.自设情境。保持和创造愉快的心情,是克服消极情绪的最好办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设想和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情境,让自己在这个情境中得到快乐。
5.自我表扬。老年人不必自卑、自怜、自责,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自我表扬,自我欣赏,这样会对自身产生积极的作用,使自己心情愉快。
6.自我宽慰。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面对体力和智力的衰老,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同时,还应该保持平和的心境,遇事三思而后行,切莫急于求成,跟自己过不去。
7.自我解脱。学会忘记是老年人自我解脱的最佳方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把一切不如意之事置于脑后。有的老年人沉迷于过去,对过去受的苦、遭的罪,甚至受过的伤害,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遍放着,常常搞得自己气愤难平。这样,内心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8.自我保健。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多学一些自我保健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