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一)

(一)人到老年,人际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到老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定不变的生活习惯,在为人处世上也形成了定式。老年期,大部分人的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改变自己,固守着多年形成的处世原则。失去了追求,失去了人生目标,情绪压抑、苦闷、悲观,长此以往,身心憔悴,万念俱灰。怎么办?只有迈出家门,参与人际交往,通过交往互动,找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1.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的概念

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任何个人只能在社会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单个的人无法满足和发展自己的需要,人际关系就是在人们的接触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广泛交往的人必然会有广泛的人际关系,不善交往的人,人际关系也是极其有限的。人总是在交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定向。

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求,也是其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老年人对人际交流有强烈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许多老人活动范围变小,因此对家庭内部交流的要求更加突出:对老伴,希望能够白头到老;对子女们,希望能常回家看看;对邻里,老人们感到是离自己最近的朋友,交往过程中近邻胜过远亲;社区是老年人定居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更重视社区内的人员来往;对原单位,也向往能多组织活动、多旅游,人际交流好的老人心身健康,而人际交往差的老人,整天愁眉不展,或怨天尤人,或孤芳自赏,或无病呻吟,这样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

2.老年人社交圈和人际交往风格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三个社交圈,家庭是第一社交圈;同窗同事、亲朋好友是第二社交圈;泛泛之交是第三社交圈。对于离退休老年人来讲,第一社交圈交往频率提高;第二社交圈交往对象由同事转换为邻里、亲朋好友;第三社交圈则要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活动兴趣喜好的差异而定具体对象、范围。并非所以人都按这种模式交往,比如丧偶老人、子女都在国外的“留守”老人,相对讲第一社交圈交往少,应该更多地从第二、第三社交圈结识朋友,沟通思想。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德维叶曾概括有四种交往风格:

(1)控制**往风格。即以自身性格为标准去衡量与之交往的人。这种风格的老人恪守信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轻易流露内心秘密,但在社会交往中又会无意间表现出发号施令、指挥别人的倾向。

(2)娱乐**往风格。即接受世俗客观的处世标准,为人热情率直、主动积极;但有时不懂得自我保护,容易被人利用,这种风格的老人往往是社会交往场合的活跃分子,但缺乏总揽全局的驾驭能力。

(3)支持**往风格。即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接受社会交往中的个人标准,又能接受共同标准。为人随和、善良、温厚,不固执己见,能友好地与人协作,虚心接纳他人意见。在交往群体中能营造融洽、友好气氛。但有时缺乏主见和过于软弱。

(4)理解**往风格。即在为人处世之中,注重自我标准与社会公众标准的统一。这种风格的老人既能与人合作又能保护自己,做事为人尊重事实,讲究实际,坚持是非标准。能够谅解别人理解别人,但绝不轻易苟同,具有较高的涵养。

(二)老年人人际交往的转变

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感情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当老人离岗赋闲,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生理心理的变化,其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以工作单位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转变

在离退休以前,由于工作的需要以及工作的关系,人们绝大部分的交往对象都是以工作单位为中心形成的,比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朋友关系等。这些交往占去了人际交往的绝大部分时间,至于与家庭、邻居以及同学、同乡等的交往,则在整个交往活动中占据次要位置。在离退休以后,这种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工作单位为中心逐渐向以家庭为中心转变,这使人际关系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人们社会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在离退休以前,人们生活的“舞台”主要是工作单位,所“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职员、专家、学者、干部、工人等。而在离退休以后,人们生活的“舞台”主要是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则是丈夫、妻子、父母(公婆)、祖父母(外公婆)等。社会角色的变化,决定着围绕这一角色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人际关系在离退休前是次要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而离退休以后,由于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人际关系就成为人们人际关系的中心,而邻里关系也逐渐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说离退休前的一切人际关系都不存在了,只是说其地位和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2.由工作驱动型向享乐驱动型转变

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除了满足人类基本社会交往需求之外,还有利益的驱动,也就是说人类的交往并不是无目的的。在离退休之前,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或者说围绕着工作来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比如说为了工作搞好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为了工作搞好有关业务部门的关系,为了工作又与多年没有联系的同学、同乡建立了联系等等。甚至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问题上,有时也要带上工作的色彩。比如说为了让父母帮助联系一批业务,儿子会对父母既殷勤又孝顺。上面这些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叫做工作驱动型的。但离退休以后,工作没有了,人们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就不再是工作驱动型的,而是享乐驱动型的了。因为这时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享乐。搞好夫妻关系是为了生活有情趣,搞好父子关系是为了老有所养,搞好祖孙关系是为了尽享天伦之乐,搞好邻里关系是为了增加安全感,与朋友的交往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快乐地度过闲暇时光,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享乐驱动的。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老年人是在为家庭付出,比如贴补儿女们的生活;看管孙子、孙女等,但是只要这些是建立在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基础上的,那么对老年人来说就是一种享乐。

3.由对象的多变性向对象的稳定性转变

在离退休之前,人们交往的对象是多变的,因为人们的工作是不固定的;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工作单位的变化,人们交往的对象也会发生整体性的变化。工作性质变化,人们的交往对象也会发生部分变化;业务范围扩大,人们交往对象的范围也会相应扩大,等等。由于离退休前的人际关系是以工作单位为中心的,是工作驱动型的,那么它的对象就只能是多变的、不固定的。离退休以后的人际关系转向以家庭为中心,而家庭是相对稳定的,那么由此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相对固定的、稳定的。此外,由于离退休以后人际关系范围的缩小,也使得老年人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比以前更为慎重,内容更为深刻。因为老年人经历丰富,又有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教训,所以他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更注重质量,更要求彼此包容,有共同的志趣、爱好,这样他们的交往对象稳定性就很强。

(三)人际交往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

1.老年人人际交往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在年轻时通过人际交往,学习社会经验,掌握人类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技能,培养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并在持续而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不断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进入老年期后,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人际关系渐渐变得单纯起来。客观上,这种变化主要在于老年人退休以后劳动量减少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社会接触的深广度都比不上从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因此而相对减少。增强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对于老年人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交往可以消除不良心态,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的需求

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减少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肩负社会责任,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他们不用接受外来控制按时工作或劳作。人生职业使命的完成使得老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为生计到处奔波,社会和家庭对他们不再有以前那样的贡献和期待。由于社会和家庭负担减轻,他们有着某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逐渐产生了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心态,年轻时的拼搏和闯天下的奋斗精神没有了,活动量和社会活动的范围都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老年人的社会接触面相比退休前大大缩小了。同时,老年人日渐衰弱的体质也迫使他们在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活动量上有所顾忌。有的老年人总感到生活毫无乐趣,人际关系变得很差,时间一长性格就变得多疑古怪。通过良好的交往可以使心情豁然开朗。

(2)人际交往可以消除退休后的孤独感

退休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了。刚离开职业岗位的老人们往往突然之间少了约束,不知如何打发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容易给自己筑起一道篱笆,把自己和社会隔离起来,脱离集体生活。但这并不能使其获得快乐,反而会带来孤独和寂寞,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身心健康。老年人如能在一起交往聊天、进行娱乐活动,就会感到生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从而体会到“老有所乐”的乐趣,赶跑退休后的孤独寂寞。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退休后,隐藏在人身上的面具揭开了。原来处在职业岗位有许多事要受制于人,人们常常要自觉不自觉地戴着面具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有时甚至在内心极度苦闷之时还要强装笑脸去迎合别人。人老了,要做的事也少了,不必仰人鼻息,过多地委屈自己,不必继续戴着面具做人。因此,原先不愿做的事可以不做,不愿见的人可以不见,主观上促使老年人缩小了自己的交往对象。在这一点上,老人的心情似乎比以前舒坦了,可是人际交往的面却变窄了。成熟面对人际交往,可以促进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从而使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得到积极发展。

(4)人际交往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证

老年人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广泛与人交往,积极参与老年活动,不断接受新信息,了解新事物,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才能减少、消除身心疾病,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安度幸福快乐的老年时光。

脱离了广泛的社会接触,老人们自己又不主动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少了,信息沟通的方式简单了,用于信息沟通的时间或许大不如从前那样多。因此,老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比以前减少了,有些人甚至与社会产生了隔绝。

2.老年人人际交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交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老年人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朋友也可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给自己很多的帮助。如果老人伤心时有朋友在身边可以安慰自己的话,就会很欣慰。总体而言,老年人人际交往对社会整体的循环及社会的良性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任务二 分析老年人人际交往的类型,找出影响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的了解就是为了帮助老年人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摆脱老年人人际交往过程中带来的烦恼。上述老年人交往情境中,要完成情境任务,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二:情境三中的老沈为什么愿意和老王交往,而不愿意搭理老张?情境四中为何雾霾也无法阻止大妈跳广场舞?

情境中的老年人为什么会有各种类型的交往选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影响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