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二)
(一)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有哪些类型
广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人际交往心理具体可以归为四类。
1.业缘关系
即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如行业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同级关系;行业外部的彼此合作关系、伙伴关系、竞争关系、制约关系等。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由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2.地缘关系
即人们由于出生或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故土观念、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
3.趣缘关系
即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为此,人们结成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老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的交集,慢慢地,一些喜欢休闲娱乐的老人开始组成了各自的小团体,有的是“搓麻会”,有的是“钓鱼林”,有的是“门球部”,还有的老人由于日常接触的频繁而相识相交。同时,旧日的老伙计、老领导、老部下等的相聚也使得生活丰富多彩。
4.血缘关系
即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亲属关系。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人类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宗族关系、氏族关系、种族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1.个人因素影响
(1)认知偏差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老人能为周围的人所喜欢和仰慕,众人都以与之结交为荣幸和愉快,有的老人却为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的被拒斥在群体的活动圈子之外。造成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相容或相斥的原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委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并且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被人所觉察,但它却可能严重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是人初次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其样样看不顺眼,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式效应。晕轮效应指在认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只凭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就认为他还有其他方面的品质或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仅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晕轮效应的成因与我们知觉上的整体性有关。[6]“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式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7]
(2)情绪失控造成老年人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绪,人们常称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意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别人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信,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己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会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人们的交往活动也是如此。当交际活动中有了矛盾时,急躁冲动,情绪失控,结果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3)态度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认知、情感、动机同时在其中起作用。
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老年人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在交往中,态度给交往一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态度总是指向并倾注于某个对象,具有压迫性。如态度和蔼、真诚、坦**,会使人有安全感并与之亲近;反之,态度圆滑、缺乏诚意、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与之疏远。
在人际交往中,若对文化、身份、地位低的人持轻视、看不起的态度,只会导致相互间的隔阂与对立。事实上,一个看不起别人的人也一定会被人看不起甚至遭人唾弃。
(4)语言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最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但语音的差异、语义歧义或语言结构不当会造成老年人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历史的影响、地域的差异性和民族传统的不同,语言必然存在差异,即各地均有自己的方言。在交际中,各自使用自己的方言,那么语言误会也可能影响交际甚至引起纠葛。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主要谈谈语义歧义及语言结构不当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语义即词语的意义,语义不明或语义含混、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会使人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同样,语言结构不当或有语病则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会给交往带来困难。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对交际也有明显影响。如有的老年人说话夹枪带棒,或者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还有的老年人说话好用反诘语言等。这样说话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口角甚至不良后果,即使你再怎样弥补也难以使你与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5)个性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中又称为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际交往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交往中,一个人热情、诚实、高尚、正直、友好,人们易于接受他而与之交往;相反,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奸诈、卑劣的人就会令人生厌,于是人们回避他,疏远他。对于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无中生有、嫉妒诽谤、搬弄是非的人和一个诚实正派、心诚意善的人,显然人们倾向于后者,更愿意与后者结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影响正常交往。但人们在性情、志趣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两位老年人性格特点相左,但交往中如果以共同的文学爱好为基点,彼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把彼此相左的性格特点放到交际的次要位置,求同存异,那么交往双方也会感到其乐融融,甚至会随着彼此的相融而成为知己。如果双方丢弃彼此的共同点在个性品质上去相互指责或计较,这不仅会使交往双方关系僵化,甚至会反目成仇。你看不惯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别人也看不惯你,对你不感兴趣。
(6)行为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成分指和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活动,包括动作、语言、表情、手势等,这些外显行为反映出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行为成分反映了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反映了人们之间的行为倾向性。一般来说,由于人际关系的不相同,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可能会在程度、水平上有所差异。
2.社会因素影响
(1)地位、角色障碍。彼此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权威性、知名度等),以及角色、职责、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差距,会影响彼此间的亲密、疏远程度。
(2)空间距离障碍。如果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体磨合环节过多,势必会阻碍彼此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例如,空间临近者可以更多地互相帮助和彼此关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临近导致熟悉,熟悉导致安全,安全导致喜欢。为此,若想让他人喜欢自己,就要让他人接近你并进而熟悉你。
但是,虽说在一般情况下,距离越近,交往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亲密关系,可是也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也说明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距离并不是形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8]
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从上述几个方面去提高自身素养,完善交际人格,那么相信老年人一定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会更合群。
【任务导入二】面对情境五至七你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任务一:针对情境中老张、胡玉等老年人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找出影响老年人人际交往的障碍。
任务二:情境七中的老年人被骗、被害,想想老年人如何和异**往?提出合理的建议。
任务三:针对老年人人际交往,提出应对策略。
【任务分解】
任务一 找出老年人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掌握影响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关键概念:
人际交往障碍:是人在交往过程中阻碍人际关系建立的各种因素,又称人际关系障碍。
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的了解就是为了帮助老年人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摆脱老年人人际交往过程中带来的烦恼。情境五、六、七中老年人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一:老年人为什么会有人际交往障碍?
情境五中的老张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不受欢迎?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健康心理与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