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人际交往中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戒备、回避,甚至排斥具有以下这些人格特质(个性品质)的人,老年人应该尽可能地克服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使自己向健康的方向转化。
(一)老年人的自私心理与行为表现
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后,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使其人格心理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老年人的自私,和通常一个人在思想本质上的自私不同,它是人在老年期的一种心理变态。老年人的自私可以表现为:有的人原先很慷慨大方,上了年纪却变得十分吝啬,样样都分“我的”、“你的”,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留心眼。有的人事事总好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以关心自己为重;有的人过分重视自我感觉和情绪变化,对其他家庭成员却不关心,不体谅。这种自私心理的产生,或者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缩小,与是非判断能力的减弱有关;或者与老人在生活上缺乏他人的关心,在经济上要依靠他人生存有关;或者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处境的改变有关;或者与老年人变化了的性格特征有关。但总而言之,这些情况的变化常常是由于他们以“自私”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此外,也有少数老年人表现有一种感情上的自私。例如:他们在子女即将成婚离家之时,总感到放心不下,眷恋着子女厮守在一起的时光,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女婿和儿媳怀有一种戒心,担心婿媳的到来会影响子女对自己的感情;个别的老年父母甚至把儿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别人要是不付出使他们满意的代价,就难以谈论婚嫁。像这一类自私心理存在的结果,必然容易产生翁婿、婆媳间的矛盾和隔阂。这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的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
(二)老年人贪婪心理与行为的表现
贪婪心理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原因。如社会上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
有些老年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手。
有些老年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这是可以改正的。
(三)老年人的自我封闭心理与行为的表现
自我封闭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老年人一下子从岗位上退下来,会觉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想对别人诉说,却又怕别人不理解而成笑话,于是就只好压抑着心情打发日子。久而久之,老年人压抑的心理得不到解脱、释放,渐渐形成了部分老年人易怒、暴躁、孤僻、多疑等不良性格,加大了心理失衡的偏差,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伤。
自我封闭阻碍了老年人余热的发挥。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他们经历了无数的人世沧桑,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并在人生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可以说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尽管他们已经不在主要工作岗位上,但他们的学识依然可以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如果老年人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么,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即使有专长,也没有了发挥的机会。这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朋友。
(四)老年人的虚荣心理与行为表现
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总是能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老人有自尊心后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发挥生命的余热,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但是,有的老年朋友自尊得过分,特别好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比如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不顾经济条件一味追求奢华,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老年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样的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
(五)老年人嫉妒心理与行为表现
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有些老人也容易产生各种嫉妒的心理,只是各人抑制的程度与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如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日益衰老,感到自己从此不能再与青壮年相比,一种夕阳西下、“处处不如人”的惶恐不安的心理油然而生,容易使他们或者对青壮年的“年龄尚少”发生嫉妒;或者对同龄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在“智力”、“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有所嫉妒;或者对同性别的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在“仪表美”方面的优越天赋有所嫉妒;或者对儿子与媳妇、女儿与女婿所流露的过分“亲昵”有所嫉妒;或者对其他家庭在政治、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子女成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产生嫉妒。
由于嫉妒是一种人对人的态度方面的消极因素,持这种心理的老年人,往往也不肯服老,不让幼贤,论资排辈,技术保守,不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别人胜过自己。这种异常的心理,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团结,也无益于老年人本身的身心健康。
(六)老年人的愤怒心理与行为表现
愤怒是一种极度不满的情绪的宣泄。当老年朋友在际交往中,受到戏弄、打击、侮辱的时候,就会怒火中烧。这是情感负反应趋向极端的一种情境。发怒,人人都会,但暴躁易怒,则是不良的性格和气质特征。愤怒往往使老年朋友处于过激的情绪当中,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几乎陷入非理智状态,意志力大大减弱,对外来的强烈刺激就可能毫不犹豫地无所批判地全部接受,并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害人伤己的反应。
每个人愤怒之后的发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老人把怒气压在心里,生闷气。这样的人发怒时,怒发冲冠,涨红了脸,咬牙切齿,胃部**,但没有攻击行为。有的老人把怒气发在自己身上,如自我惩罚。有的老人无意识地报复发泄,把怒气发泄在朋友身上,把他人当出气筒。
其实,人是理智的动物,又是感情的动物,偏离任何一方,都会产生心理障碍。压抑是理智,但以损害自己身心健康为代价;报复是冲动的,是以破坏友谊和他人情感为代价的。只有用理智去宣泄情感才能两者兼顾。
任务二 针对老年人异**往出现的问题,分析老年人如何正确地进行异**往
问题二:老年人异**往应注意什么?
情境六、七中的老年人在和异**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不被家人理解,或者危及到生命,那么老年人该怎样和异**往?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掌握一些与异**往的原则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