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与行为

学一学

字体:16+-

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留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形象记忆中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触觉等其他感知觉的形象。对一般人来说,形象记忆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占优势。由于特殊职业的需要,有些人的某些形象记忆可能得到高度发展,如品酒师和面粉厂的工人等。

2.语词记忆

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语词记忆是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它的内容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优于形象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身等规律性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记忆保存下来的。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人们对于曾经唤起自己某种强烈情感的事物,以及对这种情感体验本身常常终身不忘。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不忘的、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为,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4.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书写和某种习惯动作的记忆。运动记忆在识记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恢复而不易遗忘。运动记忆是人们获得言语,掌握和改进各种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基础。

(二)根据记忆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暂时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感觉记忆保存信息的时间非常短暂,研究表明,视觉的感觉记忆一般在1秒以内,这主要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听觉的感觉记忆持续时间稍长。感觉记忆的最典型例子是视觉后像,我们在看电影时之所以能把一系列断续的画面看成是连续的画面,就是因为有视觉后像的存在。

感觉记忆是对物理刺激的复制,是对感官信息的拷贝,如果不经过进一步加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将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存20~30秒,但是,如果经过复述,则可以继续保存下去。例如,当我们从电话簿上查到一个电话号码,当时可以根据记忆去拨这个号码,但事过之后,再想这个号码时,就记不得了。

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容量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它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也就是5~9个组块。组块的大小是可改变的,学会将更多的项目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组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记忆广度。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天文数字,几乎是无限的。人们心目中的记忆一般不是短时记忆,而是长时记忆,即保持几小时以至几十年的记忆。如,人们在记忆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观点重新组织材料,删除自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夸大感兴趣的内容,用熟悉的事物代替不熟悉的事物等。

(三)按记忆是否有目的划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采用何方法的记忆。

有意记忆: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采用一定方法的记忆。

(四)按记忆主导感受器官划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动觉记忆和混合记忆

视觉记忆:指以视感觉器官为主导感觉器官的记忆。

听觉记忆:指以听感觉器官为主导感觉器官的记忆。

动觉记忆:指以运动感觉器官为主导感觉器官的记忆。

混合记忆:指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占主导的记忆。

老年人记忆的特征

(一)记忆的正常年老化

成人记忆随增龄而发生变化,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属于生理性变化,可称为记忆的正常年老化。虽然它往往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不便,但一般说来,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还不至于产生很大影响。老年人记忆的特点和主要变化可归纳为:

1.初级记忆与次级记忆:老年人初级记忆较次级记忆为好。初级记忆是人们对于刚刚看过或听过的,当时还在脑子里留有印象的事物的记忆。初级记忆随年老而减退较缓慢,老年人一般保持较好,与青年人差异不显著。次级记忆是对于已经看过或听过了一段时间的事物,经过复述或其他方式加工编码,由短时储存转入长时储存,进入记忆仓库,需要时加以提取。这类记忆保持时间长。次级记忆随年老而减退明显多于初级记忆,年龄差异较大。

2.再认与回忆:老年人再认能力明显比回忆能力好。再认是当人们对于看过、听过或学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眼前,能立即辨认出自己曾经感知过的;而回忆是刺激物不在眼前而要求再现出来,其难度大于再认,因此,年龄差异大于再认的年龄差异。

3.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老年人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减退缓慢,他们对有逻辑联系和有意义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事情或与自己的专业、先前的经验和知识有关的内容,记忆保持较好,说明信息储存的效果在于目前的信息与过去已学过的能否很好联系。意义记忆出现减退较晚,一般到六七十岁才有减退;相反,老年人对于需要死记硬背,无关联的内容很难记住,机械记忆减退较多,出现减退较早,40多岁已开始减退,六七十岁减退已很明显。这些结果也说明不同性质的记忆出现年老化的时间不同,记忆减退是有阶段性的。

4.日常生活记忆与实验室记忆:老年人对日常生活记忆的保持较实验室记忆好。记忆时时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如:取放生活用品或上街采购东西)和社会交往(如:与朋友约会)等都十分重要。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记忆保持尚好。

(二)记忆的病理性变化

1.记忆与躯体健康有关。病理性老化是由疾病引起,属于异常的老化,它往往是某些疾病常见的和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例如: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表现明显的记忆障碍,它可以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但是,记忆的正常年老化和病理性老化之间有时难以区分其性质,尤其在疾病早期更难鉴别,因为在记忆年老化过程中,个体差异很大,造成对老化的性质不易及时划清界限。只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和临**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病人不仅仅近事记忆减退,而且远事记忆也发生障碍,并且即使给予提示,对方仍然无法回忆,这表示记忆已全面出现减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记忆减退速度加快,记忆障碍表现日益严重。例如:做饭经常忘记最后关炉火、回家不认得路或不认识熟悉的人等等,严重影响人身安全和干扰日常生活,致使生活无法自理。这时应立即就医,给予治疗。

2.记忆与心理健康有关。有些精神疾病也会引起记忆障碍。例如:抑郁症患者表现对新信息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所减退,对悲伤的信息记忆敏感性增加,感到无助和无望,而对重要信息却容易忽略,信息加工能力减退,运用有效策略较少,注意力下降,因而严重影响记忆。但这些变化往往并不肯定,而且是可逆的,当疾病治愈后,记忆成绩得到改善。

(三)记忆的可塑性

老年人的记忆减退与很多因素有关,记忆的正常年老化是可以延缓和逆转的。再加上老年人长时记忆并未减退,理解记忆很好,有意记忆也有优势等,如果采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如:记忆训练),学会利用策略,改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记忆能力,这表明老年记忆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任务二 能够通过了解老年人记忆改变所出现的行为表现,对老年人进行记忆策略指导

关键概念:

记忆策略:是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用以提高记忆成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老年人的记忆变化有其具体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产生具体的行为,通过了解其具体的行为特征,可以鉴别和判断老年人记忆的变化情况,为老年人记忆策略的训练提供准备。要完成项目情境中“通过了解老年人记忆改变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能够对老年人进行记忆策略指导”这样的任务,需要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二:老年人记忆改变会出现哪些行为表现?对老年人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方法有哪些?

情境五、情境六中的老人,为什么总是忘记东西放到什么地方了呢?这个现象反映了老年人什么方面的问题?通过护理人员对其生活中放物品的习惯进行规范,很快改变了老年人的记不住东西的问题。要想回答以上问题,需要了解老年人记忆变化产生的典型行为和改善记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