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礼仪(第2版)

第四课 谈吐文雅

字体:16+-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所谓“好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不一定要伶牙俐齿、能言善道,但须掌握谈话的技巧,做到应对得体、以言达礼。

小故事

舌头宴

古代希腊有位著名的寓言大师叫伊索。相传,他年轻时曾在贵族家当奴仆。有一次,主人设宴款待他的哲学家朋友,主人令伊索备办最好的酒宴,伊索便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办了个舌头宴。开餐时,主人大吃一惊,问道:“这怎么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听罢,个个发出赞赏的笑声。主人又吩咐伊索说:“那我明天要再办一次酒席,菜要最坏的。”次日,开席上菜时,依然是舌头。主人见状,质问伊索缘由。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中出来的吗?舌头不仅是最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坏的东西呀!”主人听后,虽不高兴,但也无话可驳。

点评:

这个故事,体现了说话对人类来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话题的选择

话题即谈话的主题。交谈时,选择合适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了对方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谈话很容易陷入僵局;如果选择了对方忌讳的话题,还可能使谈话不欢而散。

(一)适宜的话题

1.既定的话题

既定的话题指的是交谈双方事先约定,或者其中某一方先期准备好的主题。例如求人帮助、研究工作、讨论问题等。这是最直接、最为简洁的谈话主题。适用于比较正式的交谈。

2.高雅的话题

高雅的话题其内容一般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或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适用于讲究品位的正式谈话,但要求面对知音时不要不懂装懂、班门弄斧。

3.轻松的话题

轻松的话题一般指文艺演出、旅游度假、风土人情、电影电视、体育比赛、美容美发、烹饪小吃、天气状况等大家都喜闻乐见、轻松愉快的话题。适用于非正式交谈。这种话题会给交谈对象带去开心与欢乐。

4.擅长的话题

擅长的话题多指自己所熟知的内容,或是对方所擅长的话题。这样双方在交谈中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既令对方感到自己谈吐不俗,也容易让对方兴致勃勃、谈得开心。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还是选择对方擅长的话题,都忌讳以己之长对人之短,否则会使谈话陷入难堪与尴尬境地。

5.热点的话题

谈话中,在不能确定对方的专长、爱好和擅长的话题时,选择时下热点的话题作为谈话的主题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诸如油价上涨、房价过高、股市的升降、新上映的大片等。它适合于各种交谈。但过于八卦或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不适合在正式场合提起。

小故事

最好的礼仪是高雅的谈吐

1988年10月5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谈话是从谈天说地开始的。

邓小平说: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遗憾,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

菲利普亲王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

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

菲利普亲王说:可以借点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阳光给我们。

点评: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种话题的选择,双方都说得十分高雅而得体,对接下来的谈判顺利进行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话题的禁忌

1.敏感的话题

(1)私人话题

个人隐私问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不能随便在交谈中涉及。与外国人交往时,尤其应回避个人隐私,包括不问收入、不问年龄、不问婚否、不问健康、不问个人经历“五不问”。谨记尊重对方隐私,就等同于尊重对方。

(2)富有争议的话题

比如政治、宗教、党派,民族等话题。这类话题没有个人利害关系,但涉及民族、宗教等情感,而且充满个人经验与立场。一旦失言,会使交谈陷入僵局。

2.令人忌讳的话题

令人忌讳的话题包括生理的缺陷、以往的过失、心中的不幸、伤心的往事等。“莫对失意者说得意之事”,否则将伤害对方的自尊。如不要在残疾人面前谈论运动与健美,不要在大龄未婚女子面前谈论家庭与孩子等。同时,也不可炫耀自己的成就与财富,因为炫耀自己就是贬低别人。

3.非议他人的话题

一般而言,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不是,是一种极不礼貌、极不光彩的做法。它不仅使别人的尊严受到损害,而且会让别人对自己个人的人格、信誉产生质疑,哪怕是关乎自己的前途也不能如此。

4.低级庸俗的话题

交谈中,如果将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如家长里短、小道消息、桃色新闻、黄色段子等当做谈资,并津津乐道,会贻笑大方,并使人觉得素质低下,有失教养,从而敬而远之。

小看板

沟通技巧:说话也有温度

急事,慢慢地说。

大事,清楚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能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地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最好别说。

二、礼貌的谈吐

在人与人交往和沟通中,除了要做到言辞达意外,应尽量以语言之“礼”吸引人,以语言之“美”征服人,要做到用语文明、用语文雅、用语准确。

(一)用语文明

1.讲普通话

礼仪以交往对方为中心,要达到沟通有效的目的,必须要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可以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交流、提高沟通质量。在人际交往中,除面对外国友人、少数民族人士或个别不懂普通话的人员之外,最好在交谈时要讲普通话,面对不懂方言与土语的交往对象而又不讲普通话,只能表明自己保守排外而已。

2.说文明话

作为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的现代青年,在言谈交往中一定要使用文明优雅的语言,杜绝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等。诸如把女孩子叫“小妞儿”,把名人叫“大腕”,把吃饭叫“撮一顿”等。讲此种粗话,是很失身份的。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不雅的话说出来只会显示自己格调不高,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二)用语礼貌

1.语言礼貌

在交谈中多使用礼貌用语,既是对交谈对象的尊重与友好,也是博得他人好感的最为简单易行的做法。所谓礼貌用语,简称礼貌语,是指约定俗成的表示谦虚恭敬的专门用语。常用的礼貌用语有问候语、致谢语、拜托语、慰问语、赞赏语、迎送语等。

小看板

常用的礼貌用语

问候语:早上好、您早、晚上好、见到您很高兴。(配以微笑)

致谢语:谢谢您、多谢了、非常感谢。(配以微笑和目光)

拜托语: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了。

慰问语:辛苦了、受累了、麻烦您了。

赞赏语:太好了、真棒、美极了、很好、很不错、太出色了。

迎送语:欢迎、欢迎光临、欢迎再次光临、再见。

祝贺语:祝您节日愉快、祝您生日快乐、祝您应聘成功。

征询语: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您做什么事情?您还有别的事情吗?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看看吗?请您慢点讲好吗?

道歉语:实在对不起、实在抱歉、请原谅、打扰您了、失礼了、完全是我们的过错。

礼请语:请、请进、请坐、请用茶。

道别语:再见、回头见、明天见、请走好、欢迎再来。

小贴士

“您好”不离口,“请”字放前头(放在请求别人做事的话之前),“对不起”时时有,“谢谢”跟后头(用在别人帮助我们之后),“再见”送客走。

2.语言文雅

(1)使用敬语

敬语,亦称“敬辞”,是表示尊敬和敬仰的词语。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就要常用敬语。在社会交往中,常使用的“请”字,“请坐”“请慢用”等;第二人称中的“您”字,“您好”“您请”等;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贵公司”等。

小看板

词雅语美

常用的敬语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客人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告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出门送客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见”。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用“惠顾”,请人受礼说“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用“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用“高足”。

老人年龄说“高寿”,小姐年龄称“芳龄”。

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

(2)使用谦语

小贴士

“令”是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等。

谦语,亦称“谦词”,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或在书信中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小”或“鄙”,如“鄙人”等;向别人称呼自己的长辈或平辈为“家父”“家嫂”等;向别人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亲属为“舍妹”“舍侄”等;向别人称呼自己的子女和子女的配偶为“小儿”“小媳”等。尽管在现代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若能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谦虚和恳切,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小故事

尊鼠

据说,曾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朋友,他穿了一件很讲究的新袍子,可是主人不在家,他只好坐下来等候。忽然,一只老鼠爬出来,打翻了近旁的油瓶,弄得他的新袍子上全是油渍,他心里十分恼火,而恰在这时,主人回来了。于是,他压住火气,强笑着道:“鄙人坐在贵室的宝梁下面,因一时疏忽,惊动了尊鼠,尊鼠跑动时打翻了令油瓶,里面的贵油,洒在了小可的敝衣上面,因此,鄙人在尊驾面前露出了丑态,请尊驾海涵,海涵!”

点评:

这个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这种“谦语”则是确实存在的,且在古代中国使用得相当普遍。在现代社会交往中,适时、适当、适宜地使用一些谦语,会让人感到你很懂礼貌,并能博得他人的好感。

(3)使用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使用雅语,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词用语要力求谦恭、高雅、敬人、脱俗。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诸如用“您贵姓”代替“您叫什么名字”;用“我上洗手间”代替“我去厕所”;用“一共几位客人”代替“一共几个人”;用“斟酒”代替“倒酒”;用“小朋友”代替“小孩”“小东西”;等等。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用语准确

1.语音清晰

在与人交谈中,应力求发音纯正、吐字清晰,不能读错音、念错字,否则会产生歧义和误会。此外,在交谈时应注意控制自己说话时的音量,音量过强会显得生硬、粗暴,令人有不舒适感;音量过弱会显得有气无力,让人产生被怠慢的感觉。在公众场合,粗声大气的交谈,会给人缺乏教养的感觉;而附耳低语,则给人轻浮的感觉。

2.语速适度

语速适度,即在谈话时,对语速应加以控制,使之保持匀速,快慢适中,舒张有度。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易懂,而且可以显示出自己胸有成竹。语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会给人一种慌慌张张、吞吞吐吐、没有条理的感觉。

3.语气谦和

在交谈中,谈话的口气一定要平等、亲切、谦和。既不要在交谈中表现得居高临下、无所不知,也不宜在语气上阿谀奉承、随声附和。故意讨好对方,往往会令对方厌恶反感。应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充满善意。

4.语言流畅

在交谈中,如果词不达意或前言不搭后语,很容易被人误解,达不到交往与沟通的目的。因此,应做到表达清楚明白,语句符合规范,尽量避免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以免使人理解困难,产生歧义与误解。诸如使用口头语“那个”“反正”“然后”等,造成语句割断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使用书面语和专业术语,使人感到太正规而受拘束;随便省略主语,造成言辞上的缺失而导致误解。

小故事

买驴子的笑话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某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过几天驴子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如果改成“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驴,还是等你回来再买?”就不会闹笑话了。

点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在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在言辞上有所缺失,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在说话时多加小心,掌握说话技巧,注意说话细节和方式。

活动平台

微笑游戏——你笑我不笑

[活动目的]

感受微笑的魅力。

[活动要求]

1.地点:礼仪实训室。

2.方式:

(1)随机抽选20人参加游戏。男女生各10人。

(2)游戏时间10~15分钟。

[活动内容]

1.游戏参加者分站两排,两两相对。

2.各排选出一名代表,站在队伍的两端,相互鞠躬,身体弯腰达到90°,高喊“×××您好!”。

3.两人向前迈步走至队伍中央,再相互鞠躬高喊一次。

4.鞠躬者与其余成员均不可笑,笑出声者即被对方俘虏,排至对方队伍最后入列。

5.依次交换代表人选,如此反复。规定时间内俘获对方成员多的一排获胜。

生活如一面镜子,你笑,生活就笑;你哭,生活就哭。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别人的笑容,你首先要绽放自己的笑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案例分析

英女王一身明黄“亮相”北京机场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当女王乘坐的专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后,走出舱门的女王戴着明黄色帽子,穿着一身明黄色的西装套裙,在阳光下显得无比的绚丽、典雅、高贵,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实,女王本人更偏爱天蓝色和红色,在访问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她很少穿黄色服装。这次到中国访问,特意选了这套明黄色裙装作为机场亮相的礼服。

问题:

英国女王这次为何如此穿着?

自我检测

1.自我形象检查表

若有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请提出整改礼仪方案。

2.假设您要参加晚七点开始的晚宴,您会选择下列哪种服装呢?

3.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毛病,在您身上是否也偶有出现呢?如果有,请您每天提醒自己,尽快改掉。

4.请依据题目的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用微笑的眼神结识一个新朋友。

时间:一分钟。

地点: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合。

方法:以尊重的眼神向身边的一个陌生人看一会儿,使得他向您主动开口打招呼。

5.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种说话方式,找出较好的一句话,并指出较差一句话的毛病在哪里。

(1)A.“我先要考察一下你们的公司,看看与我联营是否够格?”

B.“我想到贵公司参观参观,您看方便吗?”

较好的一句话是( )。

另一句较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A.“王老先生在家吗?”

B.“王老先生在吗?”

较好的一句话是( )。

另一句较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作为一名听众,下面哪一句话最入耳?为什么?

(1)你懂不懂?

(2)你听清楚了吗?

(3)我说明白了吗?

最入耳的一句话是( )。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