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礼仪(第2版)

第一课 见面礼仪

字体:16+-

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见面。见面时行使正确而优雅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显示出你优雅的气质。见面礼节是人们进入交际状态的开端,是情感交流的开始。

一、致意与称呼

(一)致意

致意是已相识的人或有一面之交的人在相距较远或在人多不宜交谈的场合用无声的动作、表情表示友好的一种问候礼节。它是日常人际交往中最简单、最常用的见面礼节,如点头、微笑、招手、欠身、鼓掌等。使用致意方式时,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可以单用一种,也可几种并用。

1.讲究顺序

致意的基本顺序是:一般男士先向女士致意,晚辈先向长辈致意,职位低者先向职位高者致意,未婚者先向已婚者致意。女士只有面对长辈、老师、上司和特别敬佩的人,才需先向对方致意。

2.举止文雅

相互致意要文雅,遇到别人向自己先致意,一定要马上回应;不要一面致意一面大声叫喊,也不要手插裤兜、嘴叼香烟致意。

(二)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面临的是称呼问题。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不仅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个人的教养和文明程度。

称呼的方式因国家地域和时代的不同,习惯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要亲切、自然;在工作中,称呼则应庄重、规范。

1.规范的称呼

(1)职衔称谓

对国家公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正式场合流行称呼行政职务和职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王总经理”“李主任”“张教授”等。可只称职位或职称,也可以在职务和职称前加上姓名。但西方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人,只在介绍时加以说明。

(2)职业称谓

在社交场合,称呼对方的职业,带有尊重对方职业和劳动之意,同时也自然地将话题转向与对方职业有关的内容,从而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如“王师傅”“李老师”“张医生”等。

(3)社会通称

这是一种不区分被称呼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因素而广泛使用的一种泛尊称。一般情况下,男性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已婚女性可称“夫人”或“太太”,成年女性不明确其婚姻状况的则一律称“女士”。

小贴士

在正式场合使用职衔称呼时应注意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如果交往对象身兼数职,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使用让对方感到最被尊敬的称呼,即选择职务最高的称呼。如果与你交流的对象身处副职,大多数时候可以把“副”字去掉,除非对方特别强调。

2.不规范的称呼

(1)庸俗的称呼

如“哥们儿”“姐们儿”“兄弟”,不论何种单位,对上司一律称为“老板”“头儿”等一类称呼。这些称呼看似随意亲切,但在正式场合却显得俗气,影响个人形象。

(2)不当的简称

简称一般只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如“张总”“刘工”等。正式场合最好用全称,这样才显得庄重得体。

(3)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正式场合要避免使用。如北京人爱称人“师傅”,山东人见人叫“伙计”,南方人听来却是“出家人”和“打工仔”之意。中国内地习惯称配偶为“爱人”,而西方人则将其理解为“情人”,可谓是“南辕北辙”,歧义甚大。

(4)不敬的绰号

绰号一般只适合在非正式场合,关系密切的交往对象之间使用。在正式场合,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或随便以绰号去称呼对方,更不能用带有侮辱性质的有损对方尊严的不敬绰号,如“罗锅儿”“四眼儿”“瘦猴儿”等。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还要特别注意,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无称呼就开始交谈,或以“喂”“哎”等叹词招呼对方。尊重他人,称呼就要合乎常规,谦恭有礼。

二、介绍与名片

(一)介绍

介绍是人与人之间初步认识的桥梁,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介绍他人,都要规范得体。介绍分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两种形式。

1.自我介绍

在社交场合,当你渴望结识某人而又无人为你介绍时,可适时进行自我介绍。

(1)内容

公务场合,正式的自我介绍中,姓名、单位、部门、职务缺一不可。如“您好,我叫王海,是长江大学管理系主任”。有职务一定要报出职务,若职务较低或无职务,则可报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您好,我叫李颖,在天地集团广告部从事广告策划工作。”

社交场合,大家彼此不太熟悉,若一时无人为你做介绍,你可介绍与主人的关系或其他内容。如朋友的结婚典礼上,可这样介绍自己:“您好(大家好),我是王海的大学同学,我叫李柯。”

(2)举止

在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举止应自然大方、内容要实事求是、语句应简明扼要。一般情况下,先点头微笑向对方问候示意,然后自报姓名和身份,若有必要,可递上名片,以加深印象。

2.介绍他人

(1)顺序

介绍的顺序要遵循“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原则。如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把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

在公务场合,首先要以双方职位的高低来确定介绍顺序,其次才考虑女士优先或长者优先的原则。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常常会碰到被介绍一方或双方不止一人的情况。这是一种特殊的介绍他人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先把双方当成个体,按照“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原则加以介绍,然后再按照尊者居前的顺序介绍各自一方的成员。

(2)姿态

介绍时的手势应是掌心向上,胳膊略往外伸,斜向被介绍者;同时面带微笑,眼睛要注视受礼者。当别人介绍到你或对方向你自我介绍后,应起身微笑、点头或握手回应;如不便站起来,则要微笑欠身表示礼貌。

(3)语言

介绍时,语言要简明规范,如“请允许我向您(大家)介绍……”等,同时要注意用尊称称呼别人,如“王先生,这是海潮公司的李明经理”等,切勿直呼其名。

小看板

谁当介绍人?

社交场合,像宴会、舞会、家庭聚会等,介绍人一般是女主人。公务交往中介绍人一般有三种人:第一种是专业对口人员,如办公室主任、秘书等;第二种是公关礼宾人员,如前台接待、公关人员等;第三,如果对方是贵宾的话,礼仪上讲身份对等,介绍人就应该是在场人里职务最高者。

(二)名片

名片往往承载着大量的个人信息,成为社会交往中人们相互了解的“介绍信”和保持联系的“联谊卡”。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名片的规范使用尤为重要。

1.名片的设计

常见的名片有公务名片和社交名片两种,社交名片除设计内容上与公务名片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无太大区别。

(1)内容

以公务名片为例,一张标准的名片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本人所属公司的徽章、标志或商标、公司名称以及自己所在的具体部门。

二是本人的姓名、职务或职称。职衔不宜太多,列一两个主要职衔即可,以免给人炫耀之感。

三是联络方式,包括公司地址、办公电话、传真号码、E-mail地址、邮政编码等。

此外,名片背面可根据需要印上英文,也可以印上公司的广告或经营范围。

(2)尺寸

公务名片的标准尺寸是9厘米×5.5厘米,形状奇特的名片,钱包和名片夹一般都放不下,不易保存,不用为好。

(3)纸质

纸质最好是柔软耐磨的白板纸、布纹纸。色彩以白色、乳白色为主,切忌色彩鲜艳花哨。字体以横排为佳。

小贴士

印制名片时,无论是公务名片还是社交名片,一般都不印本人家庭住址、住宅电话和手机号码。如确有必要,可在交换名片时提供,以示对对方的重视和信赖。相对于公务名片,社交名片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可以只印姓名,也可以印其他内容;色彩和尺寸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个性化较强。

2.名片的交换

(1)把握时机

与人初次见面时,一般要递上名片,这是十分得体的礼仪。告辞时,出示名片也很常见,表明希望与对方保持联络的意向,体现了积极的诚意。要想获得对方的名片理应先递上自己的名片,不可强行索要。

(2)恭敬递送

递送名片时,应起身站立,走上前去,双手食指和拇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两角,高过腰部,将有文字的一面正对对方,稍事寒暄“多多关照”“常联系”等,或做一下自我介绍,递过名片。若对方是外宾,最好将印有英文的那一面正对着对方。若双方同时递名片,身份低者应该把自己的名片从对方的稍下方递过去,以示尊重。

小贴士

当别人向你索要名片时,不宜直接拒绝,可这样说:“对不起,我的名片用光了。”或“抱歉,我忘带了。”

(3)讲究顺序

递送名片的顺序没有太严格的规定,一般是职位低者、来宾、晚辈、男性先向职位高者、主人、长辈、女性递名片。在向多人递送名片时,应按照职位由高到低或由远而近的顺序依次递上。

(4)礼貌接受

接受别人递过来的名片时,应起身站立双手接过,道声“谢谢”。接过名片后,要从头至尾认真看一下,有意识地重复一下对方的单位名称、主要职务以及其他尊贵的头衔,以示重视。

小看板

名片的流变

中国是名片的故乡,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还没有纸张,所以当时的名帖是削竹木而成,上书自己的姓名,西汉时称作“谒”,东汉时则称作“刺”。汉代以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开始用纸作名帖了。唐宋时,改为“名纸”“门状”“门启”等名,元代又称为“拜帖”,明朝时叫做“名帖”,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的称呼。

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者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者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古代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3.名片置放

随身携带的名片,最好放在专用的名片夹、名片包里,名片夹一般放在上衣口袋或公文包里,不要随便放在裤兜、钱夹、提包里。接过他人的名片,应将其放入名片包、名片夹或上衣口袋里,千万不要乱扔、乱放。

小看板

名片的礼仪功能

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国际社交场合,人们往往在社交名片的左下角写上法文缩略语,以表示慰问、鼓励、感谢、祝贺等。

p.c.“谨唁”,凭吊、追悼时使用;

p.f.“祝贺”,庆祝节日时使用;

p.m.“备忘”,提请对方注意某事时使用;

p.r.“谨谢”,接受礼物、款待、祝词后,或者收到别人庆祝、吊唁之类名片后使用;

p.p.“介绍”,向对方介绍某人时使用;

p.p.c.“辞行”,调离、离任时,向同事告别时使用;

p.p.n.“慰问”,问候病人时使用;

p.f.n.a.“恭贺新年”,新年祝福时使用。

三、握手与鞠躬

(一)握手

握手是社会交往中使用最普遍、最频繁的一种见面礼,常用于表示欢迎、祝贺、慰问、感激、惜别等意思。握手虽简单,但握手的方式、时间的长短、用力的大小、面部的表情等,往往传达出对他人的态度。

小看板

握手的起源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表示友善的行为习惯沿袭下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在中世纪,骑士们征战时要披甲戴盔,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随时准备冲向敌人。如果想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一下右手。后来,这种友好的表示方式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握手礼。

1.握手的顺序

握手的顺序应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及宾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即握手的主动权掌握在“尊者”手里。具体来说职位高者、长辈、女士、主人、已婚者先伸手,职位低者、晚辈、男士、客人、未婚者后伸手。

与多人握手时,应采用由尊到卑或由近及远的次序依次进行。

握手的顺序在不同的场合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公务场合握手的先后顺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身份、地位;而社交休闲场合则优先考虑双方的性别、年龄和婚否。

小贴士

社交中要特别注意主客关系的握手顺序。客人来访时,主人应先伸手表示热烈的欢迎;客人告辞时,客人先伸手表达衷心的谢意,切不可弄反有失礼貌。

2.握手的方式

(1)表情

握手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毫无表情或表情呆滞、冷淡,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会引起对方的不悦、猜疑,造成不信任感。

(2)姿态

伸出右手,彼此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上身略向前倾,四指并拢微向内曲,拇指张开,双方虎口相触,放下拇指,手掌相握。

(3)力度

握手时,要稍许用力,上下轻晃两三下即可。用力太重,感觉比较粗鲁;用力过轻,又让人觉得缺乏诚意。

小贴士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我握住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使你感到温暖。”

(4)时间

握手时间的长短因人、因地、因情而异,初次见面以1~3秒钟为宜。多人场合,不宜长时间与一人握手。

3.握手的禁忌

(1)左手握手

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交往时要牢记此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小贴士

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和礼帽与人握手礼仪上是允许的,而男士在握手前一定要脱下帽子和手套。

(2)交叉握手

握手应依次而行,不要争先恐后。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在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交叉握手形状被视为一个十字架,认为会带来不幸。

(3)相抱握手

男士与女士握手时,用双手紧握住女性的手,这种握手方式习称为“三明治式握手”,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很无礼。

小故事

握手的体验

美国著名的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玛丽曾经是一名推销员。有一次,会议结束时,大家都希望同销售经理握手。玛丽排队等了3小时,终于轮到她与经理见面了。经理同她握手时,瞧都不瞧她一眼,而用眼去瞅她身后的队伍还有多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玛丽暗下决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有人排队等着同自己握手,自己将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同自己握手的人身上——不管自己多累!

正是凭着这样的决心,玛丽虽是化妆品行业的门外汉,但她不断去握化妆品专家的手,去握美容顾问的手,终于创建了玛丽·凯化妆品公司。

她多次站在队伍的尽头持续好几个小时同数百人握手,无论多累,她总是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如有可能,她总是设法同对方说点亲热话。如“我喜欢你的发型”或“你穿的衣服多好看啊”等。她在同每一个人握手时,总是全神贯注,不允许任何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这样的握手,会使数百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数百个重要的信息也会反馈给玛丽,她的公司就这样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妆品公司。

点评:

握手是一种诚心和善意的表达,可以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真诚与自信,也是接受别人和赢得信任的契机。

(二)鞠躬

鞠躬礼源于中国,最初是指弯身行礼、以示谦逊之态,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对他人表示尊敬的郑重礼节。它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

1.鞠躬的方式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面向受礼者,距离两三步远,以腰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倾15°~90°(具体的前倾幅度视行礼者对受礼者的尊敬程度而定),目光向下,双手应在上体前倾时自然下垂平放膝前或体侧,同时问候“您好”、“早上好”“欢迎光临”等,而后恢复立正姿势,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见图5-1)。

通常,受礼者应以与施礼者的上体前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还礼;但上级或长者还礼时,不必以鞠躬还礼,可以欠身点头或握手答礼。

图5-1 鞠躬

2.鞠躬的含义

行鞠躬礼时,弯腰的幅度因场合、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幅度越大越有敬意,越加谦恭。

(1)15°:一般致敬、致谢和问候。

(2)30°:恳切致谢和致歉。

(3)45°:很诚恳的致谢、致意和致歉。

(4)90°:在婚礼、葬礼、谢罪、忏悔等特殊情境中使用,表达最深切的感情。

小故事

无人看见的鞠躬

著名主持人何炅一次在日本东京乘坐小巴士。司机是一个娇小的女孩,何炅上车时,她回头温柔地说欢迎乘车,这让何炅感到十分温馨。在颠簸的路程中,女司机每逢拐弯、变道、等红灯都要轻柔地提醒乘客。

车到中途上来了一位穿戴同样的女司机,她朝车里的乘客们深鞠一躬说:“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服务,请多多关照……”原来她们是在交接班!先前的司机跳下车,向接班的司机交代了几句,然后互相深深地鞠躬。

车开动了,何炅无意间回头,发现之前的司机静静地在路边朝他们的方向深深地鞠着90度的躬,许久许久……

点评:

这个无人看见的鞠躬让人深深地感动,它不仅来源于良好的职业操守,更来源于女孩发自内心对人的真诚和尊重。只有当以礼待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文明。

四、拥抱与吻礼

(一)拥抱

在西方,拥抱是与握手一样重要的见面礼仪。新知故友见面或告别,都可以热烈地抱一抱,或轻轻地搂一搂,传递友谊和关爱。拥抱不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礼仪,也是各国政府首脑外交场合中常用的见面礼节。

1.拥抱的方式

纯礼节性拥抱的标准做法是:两人相距约20厘米相对而立,面带微笑,抬起手臂,右臂略高,左臂略低,右手扶着对方的左后肩,左手扶着对方的右后腰,各自都按自己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向左前方相互拥抱,礼节性的拥抱可到此完毕。如果是为了表达较为亲近的情感,更为密切的关系,在保持原手位不变的情况下,双方还应接着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才算礼毕。

礼节性拥抱身体不可贴得太近,时间不可太长,更不能用嘴去亲对方的面颊。

2.拥抱的限制

(1)对象限制

行拥抱礼,需了解交往对象的性别、民族、宗教等。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拥抱礼。而在亚洲、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里,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拥抱礼仅适用于同性之间,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是绝对禁止的。

(2)场合限制

行拥抱礼,要注意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拥抱礼最为多见,在政务活动中尤为如此;在私人性质的社交、休闲场合,拥抱礼则可用可不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诸如谈判、检阅、授勋等,则大都不使用拥抱礼;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是不施行拥抱礼的。

小看板

“抱抱团”

“抱抱团”活动,崇尚与陌生人自由拥抱。最早向世界推行这个活动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活动的灵感来自于他去世的母亲。在母亲的葬礼上听到许多关于母亲的事迹,得到过亨特母亲帮助关心过的人回忆从她那里得到的温暖,一方面受到母亲故事的感召,另一方面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提供的温暖来克服丧母的悲痛,亨特做了个写着“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家乡的大街。第一个与他“真情拥抱”的人是一个路过的姑娘,她停了下来,看了看纸板,毫不犹豫地向亨特张开了双臂。从这一天起,“FREEHUGS”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运动开始在全美国蔓延。后来,一位名叫Juan Mann的澳洲男子在悉尼闹市街头手举“自由拥抱”的牌子将这项运动推向了全球化的网络世界,自此,活动便在全球传播开来。

(二)吻礼

吻礼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交际场合,它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朋友或夫妻之间表示亲密、友好、爱抚的一种见面礼节。

小看板

吻礼的起源

吻礼,据说最早诞生于古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古罗马帝国严禁妇女饮酒,男子打仗归来,首先要检查一下妻子是否偷喝了酒,于是就闻一闻她的嘴,这样相沿成习,逐渐演变成社交场合的见面礼节。

1.吻礼的形式

行吻礼时,不同关系、不同身份的人,相吻的部位不尽相同,其含义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女性之间可吻脸,男性之间抱肩拥抱,男女之间贴面颊,长辈对晚辈吻额头,男士对尊贵女宾吻手背。

小贴士

吻手表示敬意,吻颊表示欢喜,吻唇表示恋爱,吻额表示关爱,吻眼表示幻想,吻掌表示热情。

2.吻礼的禁忌

(1)注意性别

吻唇,除了母亲和婴儿之间可行外,这种礼节是配偶和情侣的专利,切忌不分性别及对象随意使用。

(2)考虑差异

吻礼是一种十分敏感的礼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对于吻礼的观念和态度大相径庭。如阿拉伯国家的吻颊礼只限于男子之间;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不施行吻礼;有些宗教信仰教规则严禁吻礼。

小故事

“南方野人”

为纪念已故总统肯尼迪,美国政府建造了一座肯尼迪图书馆。在落成典礼上,时任总统卡特致开幕词,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剪彩。礼成后,卡特将杰奎琳搂入怀中亲吻,他的动机是表示关怀,却没有想到令杰奎琳花容失色,手足无措,而这一切都被记者摄入镜头里。卡特身为总统,在正式场合,不经女方同意,就贸然亲吻是失礼的,更严重的是,杰奎琳是清教徒的后裔,且一直保持着清教徒的习俗,亲吻更在严禁之列。于是,第二天,舆论就讥笑卡特为“南方野人”。

点评:

本是一份友好和关怀,却因不了解对方的宗教禁忌而弄巧成拙,失礼的行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破坏了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