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梦——职业院校学生读本

(二)徐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字体:16+-

人物风采

徐虎,男,1950年出生,1969年参加工作,1975年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房管系统工作。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1989年开始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人物故事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徐虎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菜农,家境并不宽裕。徐虎读书时,一直都靠学校发给的助学金。干房修水电这一行,虽然脏一些,累一些,总还是个技术活。“身有一技之长,不怕家中断粮”。徐虎记着父亲的话:“阿拉是普通工人出身,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徐虎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还是傻了眼: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别说干活,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徐虎忙着干活,居民在边上忙着端茶、敬烟。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自己干了分内的工作,居民就这么感激,真的应该尽心尽力做好。从此,只要一有空,徐虎总是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徐虎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徐虎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徐虎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了。从居民的欢笑声、赞扬声中,徐虎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工作的价值。再脏、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

1984年年底,上海市主要新闻单位和市有关部门共同发起了由市民评选“上海市优秀社会服务工作者”的活动。市民们纷纷投徐虎的票。结果,徐虎获得了一等奖。徐虎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知该怎样回报居民们的信任。他走家串户,征询居民们对房修服务的意见。结果,归结到一句话:维修一定要及时。

1985年6月23日是个星期天,徐虎在房管所以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光新二村、石泉路75弄和石泉六村,挂上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总是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打从挂箱服务的那天起,在徐虎的心里就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只留下“为民服务”4个字。请看除夕夜徐虎的工作记录:

1985年除夕,光新路人民浴室进水阀爆裂。

1986年除夕,南黄海石油公司断水。

1987年除夕,石泉六村27号,棉纺一村27号,石泉路75弄3户居民报修。

1988年除夕,信谊新村34号18户居民家断水。

1990年除夕,石岚三村48号居民家断水。

1991年除夕,潘家湾123弄9号屋顶水箱断水。

1992年除夕,管弄路61弄29号水管冻裂漏水。

1993年除夕,石泉六村12号207室抽水马桶堵塞。

1988年除夕,徐虎照旧在晚上7时去开箱服务。发现3只报修箱里没有一张纸条,就放心回家吃年夜饭了。女儿看到这么“早”回家的父亲,高兴的不得了,还和父亲约定12点钟一起放鞭炮。想不到夜里10点多钟,又有人敲门了,原来是信谊新村的18户居民家突然断水。徐虎二话没说,拎起工具包匆匆出门。他爬上断水居民家屋顶,冒着刺骨的寒风修理。家里人等到辞旧的爆竹声响了,还不见徐虎的踪影。女儿提着“八百响”,含着眼泪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直到凌晨1点左右,徐虎才回到家里,带着女儿到阳台上点燃爆竹。后来,女儿在作文里写道:“虽然父亲没有和我们一起好好过节,但在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我始终感受到父亲伟大的爱。”

感悟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奉献”似乎不合时宜了。每一个人都想成功,而我们许多人把成功定义为赚更多的钱、攫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致有的人只知道索取而不思回报,更不要说奉献。这是不正常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全国劳模徐虎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给予、奉献,而不是索取。只有给别人带来幸福,我们的心灵才会逐渐高尚。当你走向社会的时候,请你把“奉献”写进人生字典吧!